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北京瞭望/兩會的糧食餘波

北京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閉幕。 中國新聞社
北京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閉幕。 中國新聞社

本文共1525字

經濟日報 香港特派員 李春

北京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閉幕,不少經濟話題仍餘波盪漾,其中一個話題是糧食,因為兩會期間官員罕有地主動闢謠、政府工作報告作了少見的政策表述,包括「糧食安全」的新提法,也包括糧食產糧定了個低指標,令人想知道糧食話題後面有何新變。

先看官員罕有地主動闢謠,那是人大會議開幕首日,農業農村部長唐仁健獲安排第一批出現在「部長通道」。他罕有地主動提及糧食數據的真實性,面對社會上糧食產量數據的一些懷疑,他「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我們的糧食產量數字是真實可靠、完全可信的。」還講了四點理由,包括糧食統計之不可干預生產技術條件提高、糧食供應正常、衛星遙感令種糧不可大面積造假等。那就有人問了,唐仁健因何要主動闢謠,還作了充分準備呢。

再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糧食指標。報告中說,去年糧食產量1.39兆斤,再創歷史新高;但在今年預期指標中,把糧食產量預定在1.3兆斤以上。按說中國官方定調已連續18年豐收,其中糧食產量已經連續九年穩定在1.3兆斤以上,去年報的產量是1兆3,908億斤,比上年增產177億斤,今年增產少過去年,總產也會在1.4兆斤了。那李強報告因何要定出低調的指標呢。

最後,看有關糧食的政策表述,有了一些政府工作報告過去未用過的提法,一是強調糧食要「穩產保供」,這令人想起房地產爆雷後的「保交樓」;二是新提「各地區都要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這通常是面對問題廣泛浮現後的責任下壓;三是有關糧食安全,新提法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重點是全方位和根基二詞。

兩會閉幕了,回頭來看糧食餘波,是可以找到一些解答的。首先是農業農村部長的闢謠,是有出處的,那是會前「半月談」雜誌一篇文章,披露中國部分地區存在著農業數據造假的問題,還有個說法,叫做「產量造假專家幹,面積造假政府辦」,產量就是包括糧食在內的農作物產量,面積則指農作物播種面種。

「半月談」是官方新華社旗下老牌時事半月刊,過去面對的讀者對象以基層輪部,特別是農村幹部為主。這份雜誌當然不可能亂來。有學者說,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壓力下,地方農業部門不惜一切手段,追求所謂高產,將農業產量誇大,以換取政績和獎勵。這種以政績觀念為導向的這種專家利益驅動的數據造假行為,不僅破壞了農業領域的信任,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震盪。

再看政府工作報告因何今年糧食產量要訂個較保守的指標。有智庫專家此前分析數據,說去年中國大陸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85億畝,增長0.5%。其中玉米播種面積6.63億畝,增長2.7%;大豆播種面積1.57億畝,增長2.2%。而去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6億9,541萬噸,比上年增加888萬噸,增長1.3%。但如依品種看,稻穀產量下降0.9%,小麥產量下降0.8%,玉米增長4.2%,大豆產量增長2.8%。

由這數據可看到兩點,一是糧食增產品種上靠玉米和大豆,這兩者又都是因擴大種植面積而來產量增加。反之是國內糧食國內保障力強的稻穀、小麥都有一定幅度的減產。在總需求不斷增加下,總供給要有保證提升,不然還是會有供求失衡。

最後看糧食安全因何有新提法。有學者認為得看看全球大環境也叫外部因素。官方天天說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沒有說碗中的米來自何方。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消費國,但自己種的糧食早就不夠自己吃,所以要大量進口,進口多少不會被強調,但中國一買,全球糧價就急升。

大陸農業專家說,「糧食自給自足並非易事」,但大陸一直在設法擺脫依賴性的進口模式。

近期大陸有關安全觀,有許多焦慮不已的新動向,在某些界別近日有兩個新說法,一個是說「西方圍剿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爭,可能剛剛開始」,另一個是說「西方的糧食霸權正引來全球糧食危機」。這些說法聽上去有些危言聳聽,但由官方兩會中的新提法,算是不說全信也不說不信的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李春現在是聯合報系的香港特派員,有20多年的媒體工作經驗,長期觀察中國大陸的政經情勢,見解精闢。

上一篇
半導體是重中之重 國際間產業角力影響現況一次看
下一篇
AI 代理人:擘畫未來人機協作的機會與挑戰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