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心情不好就能請假!專家曝「心理假」的重要關鍵

本文共718字

聯合報 記者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

為紓緩大學生壓力,國內包括中山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實踐大學、臺北大學皆陸續推動「心理假」。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日前於臉書表示,逢甲大學學生會設計「心理健康假」,6月通過,最快將於下個月上路,提供心理需要喘息的同學暫時休息空間,必要時會由諮商輔導中心提供關懷輔導,只要請第3天就須檢附醫療院所或相關輔導機構證明。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一般人身體不適,多半會請假休息,近來看到許多大學設立「心理假」,有別於一般事假、病假,這代表學制、機構重視心理健康促進,蔚為一項指標,如果公部門、學校願意設立「心理假」,代表體制認為「這件事很重要」。

葉雅馨指出,當單位有了「心理假」後,則需進一步觀察,學生願不願意請,因為一般人心情不好,大多沒有習慣請「心理假」,而是請病假等其他假別,如果學生願意請「心理假」,就表示學生願意讓別人知道他心情不適,而在學制中請假也可以被認可、肯定。

葉雅馨表示,以現代社會氛圍來說,身體疾病、症狀等,容易從表面觀察到,像是出現頭痛、經痛或胃痛,旁人大多會建議就醫或休息;但心理不舒服、負面思考、心理上不愉快等,不容易被關注到,有人誤以為看不到就漠視、硬撐,但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大學生,很需要調適。

葉雅馨表示,設立心理假初衷,就是為了防範變得更嚴重,像是變焦慮症、恐慌症等,因此肯定當心情不舒服時,就代表心理上無法承受,需要在家休息,或找諮商師、導師聊聊等,師長、父母或同儕也應給予認可,傾向改善、處理的態度,避免對請假同學貼標籤。

不過葉雅馨說,有些人自覺高敏感度、社交恐懼等,這些人性格敏銳,藝術創作上要求完美,但並不會阻礙日常角色功能,因此不認為社交恐懼就需要常常請心理假,仍需要回歸心理假的定義。

國內多所大學廣設「心理健康假」,專家認為,可見學制逐漸重視心理健康促進重要性。示...
國內多所大學廣設「心理健康假」,專家認為,可見學制逐漸重視心理健康促進重要性。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威力彩第113036期開獎
下一篇
國道客運運價漲定了!政府補貼2/3 北高票價最高漲36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