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紀錄片「尋愛小說家」 揭天才雷普利作者之謎

本文共929字

中央社 記者邱祖胤台北9日電

上個世紀「雷普利」系列小說風靡全球,人們愛看詐騙高手如何寄生上流,創造「雷普利」的美國作家海史密斯,本身也有許多精彩故事,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本月將在台上映。

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生於1921年,1995年過世,她才華洋溢,敢愛敢恨,是美國著名的犯罪小說家。30歲創作「火車怪客」,就吸引電影大師希區考克注意,並改拍成電影;34歲開啟「天才雷普利」系列寫作,5度被搬上大銀幕,曾由法國男星亞蘭德倫主演,連德國新浪潮名導文.溫德斯都為她的作品著迷。她過世後,由麥特戴蒙、裘德洛主演的電影「天才雷普利」,再度喚起世人對她的著迷。

根據目宿媒體發布的新聞稿,海史密斯最活躍於保守的50年代,她不能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及同性戀情,更因性別傾向與家人產生矛盾,創作「雷普利」遂成為海史密斯的情感出口。

而雷普利擁有多重身分,內心藏有對同性的愛慕,喜好美酒、美食,興趣是鑑賞音樂和園藝,並嚮往歐洲生活,這些都與海史密斯的個人品味有關。可以說,雷普利的原型就是海史密斯本人。

新聞稿指出,雷普利的靈感源自1952年海史密斯在義大利波西塔諾旅遊,某天凌晨看到一名走在海邊、心事重重的男子,竟在她腦中展開連篇奇想,海史密斯表示,她在創作這個角色時,純粹希望他「很有意思」,既不會被一般的罪惡感所困擾,也不會落入法網,在寫作「天才雷普利」時她非常快樂。

新聞稿指出,海史密斯被迫隱藏性向,並接受各種治療,卻仍一次次投入無果的狂戀,自比為「永遠的尋愛者」,並在50年代寫下美國第1部結局圓滿的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以創作償還現實無法擁有的生活。

影片根據海史密斯的私語筆記鋪陳,隨同鏡頭探訪海史密斯的家人與戀人,展開她對同性之愛的深刻思索,完整形塑出海史密斯奮不顧身尋愛的身影。

片中記者訪問她是否同意雷普利的種種作為,海史密斯猶豫說出「當然不贊同,但他只有他認為該殺人時下手」,引發各界撻伐。

海史密斯寫下不少關於生命及愛情的隨想,如「我下定決心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個災難變成美好的事物」、「我可能沒有愛的能力,但我渴望浪漫的愛情,也許不必是確定的關係」。關於寫作,她則認為「寫作是一種替代品,替代我不能過的生活,我無法擁有的生活」,展現無奈。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花蓮近海地震規模4.2 最大震度花蓮縣3級
下一篇
當冥婚碰上老外 舞台劇「把我娶回家」笑中帶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