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避免魚目混珠光看魚肉怎分辨? 水產學者教你辨別技巧

本文共885字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即時報導

消基會檢測市售的魚類,其中,5成鱈魚遭低價魚混充,消費者如何睜大眼睛買到想買的魚,學者坦言,光憑肉眼辨識真的非常難,若非業界的人,一般民眾難以辨別,但仍有些小技巧可以參考。

台灣鯛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巴沙魚、台灣鯛、鱸魚等等,切成魚肉片後,看起來都白白的,消費者一般很少接觸,光用肉眼觀看白魚肉,很難分辨誰是誰,但仍有一些小技巧可簡單辨別。

他說,巴沙魚就是鯰魚,當初美國抓反傾銷抓得非常嚴格,因此貿易商用了很多鯰魚以外的名稱進出口,為了規避海關查核,也因此會有這麼多名稱,所以又稱為巴沙魚,消費者也不太會認真去看標示;巴沙魚身形是長條狀的,因此處理過後的白魚肉會是長條形的,完全沒有魚肉的紋路,一般冷凍品販賣,會切成長條狀;而吳郭魚、鱸魚,是一般魚的體型,會做成冷凍魚片,是片狀的,跟巴沙魚條狀的販賣型態不同;而吳郭魚會有很明顯的格紋,鱸魚則沒有,每一種魚都有小小的不同,除了標示以外,需要仔細辨別。

郭建賢表示,根據商標法的規定,大宗魚種在台灣包裝,就可以標示台灣,其實應該寫明原來來自哪裡,比如綠豆產品,會先標明原料來自緬甸,但是在台灣加工包裝,但魚產品並沒有這麼清楚的規定與標示。

郭建賢說,一般更容易分錯的是鱈魚與大比目魚,通常會輪切成圓形販賣,而比目魚因為身形是扁的,無法輪切成圓形,所以會切成斜的出售;一般民眾購買的大多是比目魚,吃起來相對肉質較粗,真正的鱈魚肉質很細緻,但價格非常的貴,一公斤真正的鱈魚都要價逾千元;從價格上也可以粗略的辨別,太便宜的水產都不要相信,水產品價格高昂,太過便宜不太可能是真的。

郭建賢表示,以市售價格來說,巴沙魚最便宜市售一公斤才135元,他曾在連鎖餐廳吃飯,業者說是台灣笛鯛,但送來的餐點一吃發現是很便宜的巴沙魚,顯示一般餐廳也有混充平價魚狀況不少,巴沙魚大多養在越南湄公河,肉質白皙,價格便宜,深受消費者喜愛,若養殖的巴沙魚,魚肉顏色有點黃,就沒有這麼討喜;而台灣鯛、鱸魚一公斤售價約400元;真鱈魚一公斤要價逾千元,但大比目魚一公斤約420上下,所以才會說,消費者一般購買的,大多都是大比目魚。

消基會3月間在新北市及台中市傳統市場、量販店及網路電商,購買品名為「鱈魚」的樣品...
消基會3月間在新北市及台中市傳統市場、量販店及網路電商,購買品名為「鱈魚」的樣品4件,經魚種測試發現有2件並非鱈魚,「魚目混珠」現象達五成。圖/消基會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新一波鋒面周三、四通過嚴防致災性強降雨 南市府提醒避免山區活動
下一篇
今彩539第113105期開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