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概況
食品產業包含自農林漁牧業至加工製造與餐飲業。
全球穀物產量創新高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針對2020至2021年間全球貿易量最大的糧食作物生產與市場供需趨勢,進行初步市場預測,以穀物受影響最小,全球整體產量、貿易量皆穩定成長,糖、肉品的全球貿易量也有所成長,其餘如大豆、水產等則呈下降態勢。
據國際穀物理事會(IGC)預估,2020/21年度世界穀物產量為22.26億萬噸,年增1.9%,創下歷史記錄。
以科技為後盾
台灣的專長在資通訊科技上,若將資通訊科技應用於食品領域,利用科技技術與大數據來改善生產條件的限制,以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目前國內相關食品業者若能以科技為後盾,生產高附加價值的食品,引導農業科技產業創新,將可加速台灣食品業研發成果走向商品化、產業化及國際化。
台灣開放萊豬進口
政府以行政命令規定2021年開始開放含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卻堅持不強制標示,只規定標示進口產地,以及強調會加強查緝和檢驗。
目前政府說逐批檢驗不可能做到,因萊克多巴胺的檢驗費很高,但食藥署在海關並沒有實驗室,必須每年招標委檢驗,且2021年的招標業已完成,預算也訂了,未來一旦美豬大量送驗,恐會排擠到其他食品安全的檢驗把關
-
產業鏈
上游 為原料進口商。 中游 為加工製成中間食品之製造商。 下游 為製造可供消費者直接使用之食品之製造商,以及各種餐廳、餐飲連鎖通路。
產業觀測站
總營收
億元
年增率
%
4.33
0.08
7.5
9.26
4.21
年度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總獲利
億元
年增率
%
1.89
25.69
-3.78
5.68
0.3
年度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營收前五強
2024年 / 億元EPS前五強
2024年 / 元總營收
億元
季增率
%
0
4.04
10.55
-8.39
4.13
季度
23Q1
23Q2
23Q3
23Q4
24Q1
總獲利
億元
季增率
%
0
0.56
71.54
-75.88
337.52
季度
23Q1
23Q2
23Q3
23Q4
24Q1
營收前五強
2024年Q1 / 億元EPS前五強
2024年Q1 / 元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上游
原物料係指大量生產、種植或提煉出的原材料,亦可稱為大宗物資,大宗穀物主要包括黃豆、玉米、小麥、麵粉、油脂、飼料、糖等原物料。
黃小玉
台灣因產量不足,故黃豆、小麥及玉米多仰賴進口,此三種也是我國最大宗進口之農產品;而就我國進口來源而言,黃豆及玉米主要從美國及巴西進口,小麥供應主要來自美國及澳大利亞。
肉類
肉類方面,我國進口肉類以牛肉為主,其次為雞肉及豬肉,主要進口來源為美國、澳大利亞及紐西蘭。
中游
食品產業鏈中游的食品加工業負責將原物料經過加工製成半成品,因通常可做為食品之添加物,故稱為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種類有黃豆加工食品(如豆腐、豆花)、冷凍肉品加工食品、液態糖漿、調理食品等。
食安問題
對於國內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衛福部近年來為防弊,已訂定諸多法令公告相關業者必須遵守,包括「食品添加物業者應辦理登錄」,食品添加物需清楚標示「食品添加物」字樣,凡食品製造加工業、餐飲業、輸入業、販售業必須登錄公司基本資料、產品及所營業務內容等資料;手調飲料、咖啡果汁等都需標示咖啡因含量、糖量和熱量;上市櫃的食品業者也都需設置實驗室等法規。
消費者意識抬頭
隨著消費者意識抬頭,食品加工業也面臨了新的變革,天然有機以健康訴求為主的食品加工技術成為食品廠商主要的研發方向。
下游
食品產業鏈下游可分為兩大類,一為製造可供消費者直接使用之食品之製造商,二為各式餐廳,如85度C(美食-KY)、西堤牛排、石二鍋、夏慕尼、瓦城等餐飲連鎖業者。
食品製造業
概分為冷凍、罐頭、脫水、醃漬食品、乳製品、營養食品、休閒食品及速食麵等,另外還有包材供應商。
-
冷凍食品
加熱後可食用者。
-
罐頭食品
多為打開後即可食用。
-
醃漬食品
將食材透過醬油、鹽巴等調味料佐拌後,再經過機器處理後或一段時間醃漬而成(如醬瓜、豆腐乳、花生麵筋等)。
-
脫水食品
是天然食材經過精密儀器將水分抽取出來之食品;乳製品是以乳品為原料製成之食品;營養食品可以作為一般膳食的補充品,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餐飲連鎖業
係指餐廳及飲料連鎖業。
餐廳連鎖業有中央廚房控管維持一致化餐飲品質,且因大量進貨,可降低食物進貨成本,廣告統一促銷,減少費用,整套經營管理的Know-How轉移,並藉持續拓展新據點及開拓新的餐飲品牌,以尋找新商機,拓展不同客群,強化其市場競爭優勢。
飲料連鎖業也係由總公司提供料源給各家分店,與餐廳連鎖業一樣有大量進貨的成本、行銷與管理等品牌優勢,在經營模式上還細分為直營店與加盟店兩種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