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野蠻生長/高利當誘餌...P2P騙局 三手法現形

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孫靖媛、孫嘉君/專題報導
檢警調查發現im.B公司就設在一家來往銀行樓上。桃園市政府勞動局/提供

20多歲的P小姐(化名)提到自己當初會接觸到im.B,是因為她在2022年下半年在網路上接觸到im.B開設的投資理財課程。當時她剛開始工作沒多久,手上的錢不多,讓她體會到理財的重要性。她在im.B的課程上學到股票、期貨、債券操作的原理,也因此認識在im.B平台販售的「房地產債權」。

一般人要借錢,多會找銀行,由銀行核算借款人的信用、還款能力,並評估抵押品,決定借出多少錢。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跟銀行借到錢,尤其是一些信用不足的人,當這些人急需用錢時,就只能找尋地下管道或者灰色地帶,藉由支付較高的利息,換得借款。於是像im.B這樣的P2P(peer-to-peer)網路借貸平台就有其生存空間,而im.B更進而把這些借款打包成債權,以高利息做誘因,出售給一般民眾。

名不見經傳的im.B,主要靠著三招建立貪婪大帝國。

手法一、理財課程、名人做號召,吸引投資小白入局

P小姐說,她偏好分散投資,勇於嘗試各類型金融產品。當她看到im.B標榜的債權產品可穩定領息9%時很心動,加上這家公司曾有名人盛竹如代言,公司曾姓負責人也與不少政府官員合影,讓她誤以為這是一家正派經營的平台,因此投入近百萬元資金。

一開始領息都很正常,直到4月開始生變。原本P小姐應該在4月10日領到利息,這次卻是遲了兩、三天才入帳。弔詭的是,以往利息入帳皆會顯示匯款方為「台灣金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匯款卻是一個私人帳號,日後她才得知這是im.B某位業務人員匯來的錢。她猜測業務員之所以匯款,可能是當時有內部人擔心東窗事發,孰料兩周後,紙包不住火,P小姐當初的百萬元投入,如今都打了水漂。

手法二、業務積極招攬,會員初期可穩定領息嘗甜頭

im.B受害者高達5,000多人,4月底,不少受害者在LINE上成立自救會社群,就有成員翻出過去im.B的宣傳廣告,比如以免費餐飲做為理財講座的號召,而當時在投資講座上侃侃而談的講師,實際上就是公司幹部或業務員,他們靠著招攬抽佣,比如找到100萬元資金,可抽1%,200萬抽2%,達到2,400萬元時,甚至還可抽佣8%。

這些業務講師,在網路廣告投放下,有些人被包裝成「金融科技先驅」,有人成為「自動收入啟動導師」,看似光鮮、成功,如今騙局倒塌,更讓人覺得諷刺。不少受害者提到,自己是透過親朋好友介紹,一開始小額投入、嘗到甜頭後,再大舉投入,然後再介紹更多朋友參加。

手法三、假造平台債權,狂吸投資人本金

im.B平台在2015年發跡,細究這龐大騙局能夠運作的關鍵,除了是設局者、業務員與投資者的貪婪,更重要的是這個被包裝為「類金融」產品,不合法,也多是虛構的。

檢警事後查出,im.B實際負責人是曾國緯(本名曾耀峯),曾疑似挪用資金,無法拿出投資利潤,於是發行「假標」,再籌集民眾拿錢投資,直到撐不下去,騙局才爆出。先前也有投資人指控平台上的債權九成五都是假。

長年為P2P產業積極發聲的LnB信用市集執行長楊瑞芬感嘆說,「這幾年,我的客人也有去im.B平台,經常跟我說,有不動產做擔保可以放心,但我上去看,平台沒有申貸人的信用評分,也沒有人可以鑑定債權是真還是假的機制,結果整個事情就是個幌子。」她還提到,債權買賣平台不等於P2P,一些愛蹭金融科技熱度的詐騙集團,也喜歡用這種債權買賣方式,就像這次出事的im.B。

從去年至今,全球投資人相繼歷經了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破產,及美國矽谷銀行倒閉,就連瑞信集團也被併入瑞銀集團。大者如斯,都還能在金融監理機關「法眼」下,潛藏各種人謀不臧,更何況是名不見經傳的投資平台公司?


延伸閱讀

P2P野蠻生長/多少未爆彈 沒人知道

P2P野蠻生長/銀行反洗錢 恐執行沒到位

P2P野蠻生長/民眾自保 勿聽信只賺不賠

投資理財 金融科技 銀行

推薦文章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