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交易步步為營 重質不重量

經濟日報 記者盧宏奇/台北報導

國內首筆碳權交易去年底正式上路,後續進度受市場關注,但基於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目的,是協助企業解決碳權取得管道問題,環境部、環團亦不願見到碳權成為投機商品,碳交所採步步為營策略,重質不重量。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回顧當初臺灣碳交所剛成立初期,買賣雙方都得從頭找起,原先預計國際碳權交易平台上路時,有一、兩檔商品可以提供交易就好,所幸後來順利找到30多檔商品,並有七檔成功上架。

買方亦謹慎小心,評估先做「RE100」就好,在臺灣碳交所談妥可供上架商品,且價格相較其他國際交易平台具競爭力後,吸引買家蜂擁而至,最後先敲定30家開戶,實際參與達27家(含子公司達45家)。

雖然國際碳權交易平台首日成交88,520噸碳權,遠優於原先預期,並在國際打響第一炮,但田建中提醒,碳權交易偏向大宗商品性質,與股票、期貨等金融商品不同,要先有購買需求,臺灣碳交所協助找到供應商後,才會有進一步成交紀錄,不會每日或定期公布成交金額或數量。

碳權交易所 總經 日成

推薦文章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