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水下基礎27家供應鏈仍在萌芽階段 未來「這零件」具世界競爭力

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即時報導

中鋼(2002)扛起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國產化重任。中鋼總經理王錫欽表示,中鋼旗下興達海基培植27家廠商建立水下基礎零件供應鏈,現屬萌芽的在地產業,且風機發展迭代快速,仍需要政府持續扶植,給予時間深耕,成長茁壯。

他表示,未來除了持續改進水下基礎的品質、交貨及成本(QDC)外,亦將聚焦在「轉接段」,這是水下基礎最困難的半成品,生產期程已由原本139天縮短到81天,他有把握興達海基在轉接段可以做到品質精良、並具有世界競爭力。

王錫欽日前出席「離岸風電高峰會」作上述表示。中鋼在2018年成立興達海基,從事水下基礎製造,一方面建立本土供應鏈,一方面為台灣用鋼產業提供高值化發展機會。他表示,為了操兵,中鋼攜手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開發中能風場,一路走來從無到有,2023年6月,完成產製16座國產化水下基礎,技術能力與產製能量都有提升,降低成本未來仍有待努力。

他表示,英國是全世界最早發展離岸風電,整整早台灣30年,英國設定2030年在地化比率目標是60%,可見在地化是不容易目標。尤其是台灣海峽多地震,地質鬆軟,水下基礎要有足夠強度,增加焊接的困難點。風機發展快速迭代,風機愈做愈大,水下基礎仍需要政府持續扶植,以奠定根基,朝搶全球訂單方向前進。

離岸風電 中鋼 基金

推薦文章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