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林鐵回來了!全新列車栩悅號和福森號投入營運、隧道設計藏洋蔥… 7月起全線通車4個亮點搶先看

欣傳媒 文/林郅
圖片來源/欣傳媒,林郅攝影

你記憶中的阿里山林鐵終於要回來了!阿里山林鐵歷經莫拉克颱風、杜鵑颱風造成中斷十多年,在經過林業署與林鐵及文資處的力拼下,預計將在7月完成全線通車,不僅全新車廂栩悅號、福森號將加入營運,祝山車站改建後重新亮相,鐵道修復的最後一哩路「42號隧道」也終於完工,跟著編輯一起來看即將通車的林鐵有哪些亮點!

阿里山林業鐵路(以下簡稱林鐵)的原貌你還記得嗎?林鐵自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421處災害而停駛,歷經6年修護,原定於2015年全線通車,但當年又因杜鵑颱風侵襲,十字路站至屏遮那站間的42號隧道發生2處長達55公尺的大型崩塌,造成鐵路中斷,修復工程變成漫漫長路。終於,42號隧道在2023年底完成主體工程,鐵軌也已鋪設完成,歷經多年的等待,睽違已久的林鐵終於將在7月全線通車,民眾可以於嘉義起程直通阿里山了!

關於阿里山林鐵

阿里山林鐵歷史悠久,早在日治時期為搬運木材之方便而設計,嘉義至阿里山營業路線長約71.6公里,為世界著名登山鐵路之一。在卸除了運載木材的任務後,林鐵轉型為觀光為主導的鐵路,乘載著阿里山百年發展的歷史記憶,見證伐木產業轉型觀光的聚落紋理。

圖片來源/欣傳媒,林郅攝影

2018年「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成立,讓阿里山林業鐵路豐富的知識內涵與文化價值藉由研究與教育推廣的推動,以更多元的視角傳遞,並於2019年獲文化部登錄為臺灣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

阿里山不僅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多元的動植物生態,當地也是鄒族部落的傳統領域。林鐵更保存了平地至高山之登山鐵路完整發展歷程,其鐵道技術包含各式火車登山的路線工法與運行方式,並使用特殊的直立式Shay式蒸汽機車,為臺灣僅存見證二十世紀初索道運材技術發展成熟前之林業鐵道特色。

亮點一|林鐵全線通車的最後一哩路「42號隧道」

2015年杜鵑颱風,造成十字路站至屏遮那站間42號隧道發生2處計55公尺長的大型崩塌,讓原定的通車計畫延宕。因原來的隧道已崩塌,因此林鐵及文資處考量了原址重建、橋梁及隧道復建等3種工法,最後在坡面地質、生態環境及永續環境等綜合考量下,決定原隧道旁採取隧道復建的方式,開挖一條新的隧道。

新建42號隧道設計採尊重自然生態與環境永續之減法工程,終點銜接既有43號隧道口,減少洞口開挖。由於42號隧道並無與公路相連,也為避免破壞生態不進行便道的開闢,達到最小地貌擾動、兼顧安全及自然景觀還原等目標,但如此一來,機具和材料只能以鐵道運輸,造成施工不易,增加了施作的難度。此外,施工過程曾遭遇湧水及抽坍的困境,施工期間也歷經Covid 19疫情、俄烏戰爭(炸藥短缺)及營造工程物價指數上漲等問題,都是團隊克服萬難力拼才有的成果。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

新建42隧道全長1,106公尺,工程自2018年歷經完成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計畫、文資審議程序,並取得阿里山鄉鄒族部落同意,自2021年1月8日正式動工,於2023年12月20日完成隧道主體工程。

若稍加留意,可以發現42隧道口有著鄒族的彩繪圖騰,可以看見有著鄒族的「神花」金草蘭、山豬等原民元素,但這幅繪畫背後其實有一個感人的故事,1998年11月時,紐西蘭青年魯本來阿里山旅遊後失蹤,其父親費爾多次到臺灣尋找兒子的下落,也因此與當地的鄒族部落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在隧道口,可以看見一對夫妻環抱著嬰兒的圖騰,就是起源自費爾與當地鄒族朋友的互動。

圖片來源/欣傳媒,林郅攝影

亮點二|祝山車站改建,保留經典弧形月台

建於1986年的祝山車站是民眾造訪阿里山時,前往看日出必經的車站,2020年10月,祝山車站為提升營運品質進行車站改建工程,歷經3年於2023年11月重新啟用。

新亮相的祝山車站是以鋼構包木的形式打造,以雲霧繚繞山巒為設計發想,融入雲海意象,打造雲浪造型屋頂,充分利用車站自然的地形坡度,將車站棚頂從月台、車站前廳、主要階梯通道一直延伸到觀日涼亭,彷若雲海瀰漫山谷。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

圖片來源/欣傳媒,林郅攝影

整座祝山車站可以說是細節滿滿,保留舊時車站月牙彎的弧形月台曲線,延續文資價值,並且兼顧了生態友善的概念,月台下建造了400噸雨水回收池,改善山區缺水期的缺水問題;無障礙的透明電梯選用特殊材料,防止鳥隻撞擊;月台的燈光也精心考量,以可控制溢光之低色溫無藍光峰值照明降低生態影響;在車站旁也回植原生種植栽,促進環境復育,並且於蓄水池建立動物友善攀爬繩索,讓小動物掉進水池後也能自主爬出來。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蔡文淇攝影

在各方面設計也精巧地融入鄒族文化,大廳及月台地坪採木紋平板磚斜紋鋪,汲取鄒族文化圖騰轉化成空間元素;車站入口菱紋天花及棚頂,呼應鄒族凝聚信念力量之庫巴干欄式建築意象。而月台樑柱及天花板、欄杆扶手、景觀平台地板,分別使用國產之柳杉、紅檜及相思木,不僅相應環境本色,更呼應林務署的國產材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祝山車站改建工程不僅榮獲2023年公共工程金質獎特優,更創下5個第一紀錄,包括全臺海拔最高車站、鑽石級綠建築高山車站、採用智慧生態照明的車站、具蓄水功能月台車站及雙層單側岸壁式弦月造型月台,成為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獨特五奇八景外之新地標。

亮點三|奮起湖車站與車庫的重新蛻變

來到阿里山的旅客想必對奮起湖都不陌生,除了有經典的奮起湖便當,香味撲鼻的檜木甜甜圈也是深受旅客喜愛,成為嘉義山區必訪景點之一。近年,為了優化車站周邊設施,與吳書原設計師合作,將整體規劃減量設計,以在地、自然生態化的設計原則,配置奮起湖周邊地區原生種植栽,重新施設透水鋪面、排水系統,恢復最自然的山林樣貌,讓車站景觀舒適地回歸自然群山之中。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

在車站的設計採取「減量設計」的理念,移除過往不同時代添加的人工設施及梳理周邊景觀,塗料選用在自然環境中最不突兀的抿石子灰為主調,還給山林原有的色彩,並將邊坡73條凌亂管線重新整併、排列、清洗及上漆,讓車站周邊的視覺更美化。

在車站旁的奮起湖車庫為全木造建築,並且列為嘉義縣定古蹟,是阿里山鐵路的鐵道及車輛維修三站之一,肩負著車次換班、養護、補給、驗車及鐵道維修等責任。在整修過程中,使用紅檜為修復主要材種,恢復木造建築原有風貌,也為了讓民眾更瞭解林鐵的工作,預計未來在車庫內規劃策展計畫,部分空間留用做車輛維修與保養使用,透過靜態展示加上動態保存,讓修復後的建築、機器設備與鐵道車輛,能實際運行、展演,未來更有機會看到火車開進車庫的畫面呢!

圖片來源/欣傳媒,林郅攝影

亮點四|全新列車栩悅號、福森號即將投入營運

林鐵及文資處為推動林業鐵路新時代,匯集現代設計師與車輛製造商攜手推出新車輛與改裝舊車廂,將成為未來林鐵的新亮點。

號稱「移動美術館」的「福森號」車裡車外都充滿溫潤的藝術氣質,完美滿足傳承、生態、自然、文化、藝術、設計與舒適度的全面提升,甚至被譽為「最有質感車廂」!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

福森號採用鋼構骨架,並以國產材紅檜與台灣扁柏打造,為阿里山林鐵車廂首次建立國內產業供應鏈,國產化比率高達85%。福森號每節車廂均配置了17吋「友達光電FindARTs擬真藝屏」,其中1節「賞畫專區」更配置32吋高畫質數位藝術畫框。林鐵及文資處邀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協助調查研究,精選10幅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阿里山代表性美術畫作,每幅都有專屬數位解說牌,藉由時空、地理位置與畫家視野的移動,呈現阿里山林業暨鐵道蘊含的文化脈絡,讓嘉義「木都」與「畫都」的雙美名同時呈現。

福森號車體結構強度高,車廂景觀窗加寬至165公分,窗框以黑色烤漆,搭配林鐵經典紅色金屬窗台,整體氣派典雅,極具現代感。阿里山文化景觀最核心價值為森林生態,以台灣特有種紅檜及扁柏木材打造天然低調窗框,行駛中的列車猶如行動美術館,沿著林業鐵路自海拔30公尺攀升至2,451公尺,探索不同生態帶、氣候帶所衍生的森林之美。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

除了全新打造的檜木列車,還有一輛由舊列車改造的全新車輛「栩悅號」也是焦點,由築點設計以有「阿里山迎賓鳥」稱號的「栗背林鴝」為概念改裝舊車廂,歷時2年2個月完成,實現自然生態與小火車的共融。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

「栩悅號」突破舊有封閉的守車駕駛室,栩悅號採用大片玻璃作為隔間,使乘客可以欣賞前方的自然景致也可以想像駕駛火車的感覺。在車廂方面分為包廂席及瞭望席,包廂席可提供家庭、團體旅客擁有共同的半隱私空間,瞭望席則採可旋轉座椅,可以隨時調整喜歡的角度欣賞外窗風景。

圖片來源/林鐵及文資處

此外,車廂內採用八聲道喇叭音響,除了視覺觀賞風景,更可以用聽覺感受自然界聲景的環繞,並設有小巧販賣機,將販售文創商品及飲品,精緻的設計充滿林鐵窄軌鐵路的特色及文化內涵。

※本文由《欣傳媒》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原文請點此

推薦文章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