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聯展《無名的繆思》 覺察生活中俯拾即是的靈光

非池中藝術網 文/李竺恩
圖/非池中藝術網提供

2022-2023跨年檔期,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集結藝術家江賢二、建築師林友寒、服裝設計師周裕穎,三位來自不同世代、專業領域的創作者,推出聯展-《無名的繆思INVISIBLE MUSE》。除了展現跨界交流的藝術能量,展覽也由非典型的媒材出發,帶領觀者重新深掘潛藏於日常中的美。

大合照(左至右):順天建設總經理林丙申、台中市文化局局長陳佳君、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時尚設計師周裕穎、藝術家江賢二、建築師林友寒、文化部次長李連權、順天建設董事長特助柯啟新、策展人劉和宣。圖/T...

無名的繆思-跨域共融的創作實驗

本展在策畫上共分為兩大主軸,分別呈現了三位創作者共同合作的「新作」與「舊作」,完整地呈現了近幾年三位藝術家之間的對話。新作《無名的繆思》取材自生活中尚未被發掘潛能的美學元素,三位創作者選擇以工業建材「浪板」進行創作。浪板的結構具有彈性,功能上與其他強調堅固的建材不同。這種能夠彎折、延伸的非典型特徵,反而成為藝術家嶄新的創作靈感。

運用非傳統的創作媒材,會讓創作的過程與作品自然而然帶有實驗性。這樣的創作過程,也更能夠凸顯創作者們獨到的觀點。對江賢二來說,數十片浪板好比一幅巨型畫布,任由其自在揮灑、疊合繽紛色彩;以此為基礎,林友寒利用本為平面的浪板,建構一座具有方向性、猶如海浪般展延的大尺度裝置,並融合了展場空間的光影,打造出粼粼波光的視覺效果;周裕穎則將一片片浪板重新裁切,組構為立體的服裝造型,以不同曲度的浪板呈現細膩的層次。最終結合了不同廢材和刷土,使作品進一步地與自然環境融合。

建築師林友寒與藝術家江賢二共同創作《無名的繆思》作品。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Photo Credit:丰宇影像

林友寒×江賢二《無名的繆思》,數十片半透明浪板交由江賢二以點墨方式上色創作,並由林友寒與劉和宣共同將之構組為大尺度裝置作品,彷彿將臺東的海浪帶入展場內。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

周裕穎×江賢二《無名的繆思》,周裕穎結合江賢二創作的浪板及不同的工業廢材,以硬材料打造服裝造型。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三位創作者從過往到今日的合作成果,在展覽中被完整地梳理。其中周裕穎於2021年推出的服裝系列-《旅人系列》,將江賢二《百年廟》、《臺灣山脈》、《金樽》、《比西里岸之夢》等經典作品,轉換為服裝設計的繆思。當服裝設計遇上繪畫,周裕穎熱衷於探索將平面與立體之間的轉換過程。創作上善用緹花、特殊剪裁、數位印刷等技術,展現布料的另類質地。

而由林友寒設計的「江賢二藝術園區」模型,其靈感源自某次參觀江賢二工作室時,偶然見到雕塑作品《13.5坪》的經驗。江賢二的雕塑不僅啟發了林友寒對造型的思考,更開啟了對於「內部空間」的想像。於是在園區中,林友寒嘗試透過結構、光影、周遭環境等元素,詮釋《13.5坪》之中所蘊涵的藝術精神性。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展場一隅。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Photo Credit:丰宇影像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展場一隅。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Photo Credit:丰宇影像

周裕穎×江賢二《旅人系列 臺灣山脈》緹花細節。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由於出身背景的不同,每位創作者自然會有自身所擅長的媒材與技術。然而隨著觀者腳步在展場中游移,會察覺到展覽中的作品並未帶有太多的個人特質,而是呈現出「不同藝術特徵的交織」。展覽顯現出了三位創作者「以藝會友」的對話過程,並且將彼此激盪的成果以全新的方式呈現。

對於三位創作者而言,本展的可貴之處不僅僅是媒材與技術的交換,更是進一步地進入到了思維融匯的層次。周裕穎以往昔文人精通琴棋書畫的多才,反思現今社會的「專才」制約,說明跳脫既定框架感受事物的重要性。林友寒則提到「如何以硬媒材呈現波浪造型的柔美?」是他在本展反覆思忖的議題,而和另外兩位參展人的交流,更是激發了自身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

江賢二表示自己多年來,持續地在進行「材料造型的潛質探索」。而本次與策展團隊共同打造了富含詩意的巨型建築裝置,是非常讓人驚豔、過去從未想過的詮釋方式。座談中可見《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對於三位參展者、策展團隊而言,不單單是形式與內容的激盪,對於個人而言更為相當難得的學習經驗。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展場一隅。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Photo Credit:丰宇影像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展場一隅。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Photo Credit:丰宇影像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展場一隅。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Photo Credit:丰宇影像

TOPOGRAPHY OF THE WASTE曠地誌-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

展覽開幕座談會「曠地誌」,由周裕穎、江賢二、林平、林友寒、劉和宣進行對談。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本次展覽座談,邀請曾主辦「江賢二:回顧展」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前館長林平和策展人林友寒、劉和宣,從藝術家對於環境的觀察出發,與創作者們共同討論人與環境間的多面關係。主題「TOPOGRAPHY OF THE WASTE曠地誌」反映展覽使用大量既成物或廢棄物的特性,聚焦探討非傳統媒材的揀選和使用,並且延伸至「如何與日常的生活環境連結?」和「如何成為創作者構思的媒介?」等課題思辨。

「曠地誌」之中的「曠」,所指涉的概念不僅是「廢棄」,也是一望無際的「荒原」。如此的開放意象,對於創作者而言蘊含各式發掘新靈感的可能;同時更是江賢二過去十餘年,在臺東金樽的生活寫照。而過去三年多以來,江賢二從藝術創作到建立一座公眾開放的藝術園區,在工程現場經歷了長期的「未竟狀態」,也同樣與座談會「曠」的意象交相呼應。

進入展場,會見到許多源自江賢二藝術園區施工過程的物件,包含鷹架、塑料布、鋼釘等材料及手套、靴子等工具。對此與談人林平認為,這樣的策展模式不只單純呈現材料的本身,同樣反映了藝術家從事「創造性生產」的實踐過程。也就是說,在讓展覽更加活潑有趣之時,同步地展現藝術家對於「術」的運用能力。

展場一隅「繆思牆」,以施工材料、道具呈現展覽的籌畫過程。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展場一隅「繆思牆」,以施工材料、道具呈現展覽的籌畫過程。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

座談會中也對於「廢棄物與藝術創作的關聯」進行探討。三位創作者跳脫慣行,嘗試對於傳統上不具美感的事物進行反思。在繪畫、建築和服裝設計等美學領域,會衍生出許多不被需要、即將丟棄的物件。創作者都希望作品承載心目中最適當的狀態,於是過程中所形成、相反的「廢棄物」就成為了不適當、不圓滿的瑕疵象徵。

然而或許當創作者跳脫出「塑造完美的意圖」後,將會獲得某些新的可能性。例如江賢二大量地嘗試自動性技法(顏料流動等)的操作,深刻地感受其中的細微變化。如此具實驗性質的作法,最終更使作品在隨機狀態下展露一種自由、無束的視覺美感。

《無名的繆思INVISIBLE MUSE》也更進一步地關注「惜物」和其「存在本質」的討論,引導觀眾思考建材「在除去功能性之後」,形體本身所具備的美感可能。舉例而言,周裕穎在《旅人系列》所使用的扣子基本上都不具備服裝設計的實用功能,而是單純地成為裝飾用的配件。經由規律排列營造線性、神聖的視覺美感。最後,林平提出:「它可以是扣釦子的『釦子』,也可以單純作為一個『釦子』」為三位創作者在展覽中的呈現表達了註解。

江賢二曾道:「藝術家不只要創作美,更要發現美」。但當創作者的取材習慣於同一個視野範圍,很容易會停止對於未知的探索。若是因此而忽略了新的美學可能,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一展從藝術家的取材、形式、內容和精神追求等等層次,反思著面對慣性與侷限,藝術家可以做些什麼?並且藉由完整的策辦,將長時間的對話與創作凝結成展覽。在細膩的作品與佈展之間,與觀眾們分享一份對於「美」的見解與想像。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展場一隅。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周裕穎×江賢二《旅人系列 金樽秋》細節,周裕穎於作品中側重將釦子運用為裝飾物。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周裕穎×江賢二《無名的繆思》,周裕穎結合江賢二創作的浪板及不同的工業廢材,以硬材料打造服裝造型。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無名的繆思INVISIBLE MUSE》展場一隅。圖/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無名的繆思INVISIBLE MUSE》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 跨界聯展

◗ 展覽日期|2022.12.22(thu.)-2023.03.11(sat.)

◗ 展覽地點|THE 201 ART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展覽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 B2F

◗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10:00-18:00

◗ 粉絲專頁|FacebookInstagram

◗ 座談影片|https://youtu.be/4QxXA971VaU

※本文由《非池中藝術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推薦文章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