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拚淨零、企業搶買綠電、電力產業開放民營企業參與,台灣電力產業正迎來史上最大投資熱潮,2030年前將帶來一波近5兆元商機,新能源浪潮將孵化「發電」、「儲能」、「售電」、「統包工程(EPC)」4大新物種快速生長。
逢政府公布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再生能源將成為台灣電力最主要發電及儲備電力來源,政府帶頭宣示9年內投資9000億元,吸引民間4兆元資金跟投,這近5兆元再生能源投資熱潮正鋪天蓋地席捲而來,而且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次投資方來自來四面八方,從原生再生能源及電力產業之外,包括水泥、鋼鐵、石化、紡織、科技、畜牧等各行各業全都加入戰局。
《經濟日報》採訪團隊訪談超過20位產官學界專家,並針對台灣產業上下游進行全面總盤點後發現,選出50家最具實力的電力產業尖兵,並專訪25家綠電產業第一線企業視野與布局。
電力商機上看5兆元!生態圈誕生4新物種
(點圖示看說明)開發統包商
綠能發電廠
合格交易者
售電業者
2020年是台灣綠電交易自由化元年,開放民間投資綠電並可自由賣給台電以外客戶後,民間再生能源電廠第一度簽約轉供(透過台電輸配電系統)電力在2020年完成,蘋果、Google、台積電大舉購電,綠電龐大商機也受壽險、私募基金、科技業青睞,蓋太陽能電廠、風電電廠的熱潮就此展開序幕。
政府設定2050年達淨零碳排,因此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衝上60~70%,然而根據能源局統計,2021年台灣再生能源供電比5.98%,今年至2022年2月單月占比拉高到9%,但迄今沒越過10%大關,台灣的能源轉型能否順利從去年6%一口氣倍增跳上60%,要靠政府跟民間一起拚。
依照台電2021年年報一年售電收入約6,000億元,由於台灣全力拚再生能源供電比60%,等於台電需要釋出約一半發電量給電力交易平台,光電力交易商機至少3,000億元,在這個過程中,「發電」、「儲能」、「售電」、「電廠統包工程(EPC)」四個角色缺一不可,許多企業尖兵身兼多角,擘劃未來商模想要搶進能源藍海。
《電業法》2017年修法開放民間企業參與再生能源的「發電」與「售電」角色,能源局公布最新資料(截至4月13日止),台灣已有22家民間業者拿到綠電售電資格,換句話說,再生能源電廠除了跟台電簽20年躉購合約,也能自己找買主,台灣電力自由化已開啟新頁。
事實上,經濟部2021年發布「用電大戶條款」後,要求用電大戶得買綠電或自建儲能系統,300家用電大戶就是明確的綠電或儲能買方,需求明確,也讓投資電廠案件如雨後春筍。
近年資金大量湧入發電業,除陸域風機與太陽能發電站,台灣的離岸風電場域優勢也吸引國際大廠如沃旭、哥本哈根風能開發(CIP)來台,未來三年將是電廠併網高峰,電廠工程統包業(EPC)在這波資金獵地蓋廠中孵育茁壯,台灣本土供應鏈正成形。
儲能小角色大功能,政府帶頭創兆元商機
由於太陽能只有日間發電,風力則有季節性,再生能源電廠越多,儲能系統必要性也愈高,儲能成為電網平衡綠電間接性(不穩定)的關鍵角色,在電力不足時釋放電力,在電力過剩時儲存,因而優化電網供電效率。
台電在2021年11月啟動電力交易平台,釋出百億元商機,開放「日前輔助服務」及「備用容量」市場,現階段已有14家業者取得交易資格參與,國際最大的虛擬電廠業者「義電智慧能源」也來台參與。
台達電預估全球儲能市場商機2030年上看400億美元,這些合格交易資格業者中,一部份是「聚合商」,聚合龐大用電與儲電用戶,配合台電做需量反應調度,另一部份業者自己本身就設置龐大儲能系統,訓練員工取得交易員執照投入電力交易市場。
台泥與台達電都是第一波台電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調頻備轉輔助服務得標者,台達電自建也幫企業建儲能站,一度佔台灣總儲能建置案件數6成市占,更成功協助金門打造全年不跳電的微電網,成績驚人;台泥則以45億元併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 EPS,後發先至躍居全球儲能四哥。
藏電於民、虛擬電廠,電力自由化時代近了
再生能源電廠現在已開放賣電給台電以外對象,未來是否將走向完全自由市場?工研院電網策略室主任暨成功大學電機學系教授張簡樂仁認為,台灣將不會完全照著國外形式跑。
他解釋,國外電力市場開放度高,行之有年,台灣則是台電獨大,即使是民間獨立電廠也必須售電給台電,「若國家走公共電業模式,就不會以非常開放方式處理,但綠電仍可觸發新商機與新商模」,如「廠網分工」或「電廠與輸配業分割」, 讓電力自由化型態越來越蓬勃。
303停電事件也讓社會更重視電網韌性,現在全台是一個大電網,一旦南區發生狀況,與中部及北部電網脫離,就讓電力供需失衡導致大停電,「大電網不是不好,可促成最佳發電效率,也讓供需更穩定。」但他也認為再生能源更適合「區域電網」,因為再生能源來源先天很分散。
而區域電網的關鍵就是「藏電於民」,不只靠傳統發電廠,各地區有多元發電來源、儲能基礎設施。
透過智慧電網調度不同電源,調度者可能是台電,也可能是民間業者,一旦藏電於民,也意味電力交易也將更加頻繁,虛擬電廠的調控角色也將成形,聚合發電與負載資源,有如「小台電」。
台灣電力發展歷史
1946
台電成立,以水力發電為主
1966
台電改以火力發電為重心
1973
石油危機,台灣宣布投入核能發電
1988
發布施行「汽電共生系統推廣辦法」,鼓勵民間設汽電共生廠,餘電台電收購
2017
電業法修改完成,為再生能源電力自由化揭 開序幕,也掀起綠電投資熱
未來電力生活:手機搶購「電費特價」時代來了
現在企業嚷著買不到綠電,台灣真的缺綠電嗎?「買不到是幻覺!歡迎來買,只有出不了的價格,沒有買不到的綠電,台灣電價一漲,綠電問題都能解決。」蔡佳晉說。
台灣電價相對低廉,長期而言電價上漲將是趨勢,當未來不只有台電賣電,當電費導入時間電價,很可能每小時或每15分鐘買到的電價都不同,何時該幫電動車充電,會有聚合商提醒你趁低電價時先把電買起來,放在家裡的「儲能系統」儲存。
「我們要打造充電界的Uber,當你要充電時,上我們APP告知你最近的充電樁及費率,」泓德能源總經理周仕昌說,未來電力將可以像蝦皮購物一樣從APP跳出來通知「幾點開搶」,消費者點擊手機就能買進便宜電力。」
「現在是戰國時代,我們努力衝刺技術,掌握用電習慣匹配發電時段做模擬分析,利用AI做最佳化,當未來電力自由化,需要大聚合商服務用戶,就能創造價值,這將是超級藍海。」周仕昌說。
當台灣再生能源發電成主要電力來源,當大聚合商成為用電服務專員,隨時提供最佳買電優惠情報,當居住的大樓電力自給自足,餘電還能賣出賺錢,未來商業機會也將以嶄新樣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