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買ETF前 你漏了這五件事嗎?
2019年台股已有223檔ETF掛牌交易,可預期的是,未來還會持續增加。身處在一個ETF的黃金年代,投資人入手前,一定應掌握這五個投資原則。
【2020金髮女孩經濟來臨】點進來看經濟日報最新專題
原則一、 中長期持有 請挑原型ETF
現在有愈來愈多投資人喜歡藉由ETF來存股,台灣證交所建議,除了原型ETF外,槓桿、反向及期貨型ETF皆屬於交易型ETF,並不適合長期持有。
其中,期貨型ETF以期貨指數作為主要交易與投資標的,基金經理人需依照指數規則,將成分期貨定期轉倉,轉倉成本可能產生的損失將無法避免,且追蹤標的為期貨指數,並非現貨表現,應留意兩者走勢可能有所差異。
原則二、流動性不能太小
未必每檔ETF交易都活絡,投資人保護中心說,如果單日平均成交量偏低,就容易墊高投資成本或降低獲利、提高損失,有些ETF甚至有停止交易、下市或清算的適用條款適用,投資人不可不慎。
原則三、關注ETF折溢價
台灣ETF都是上市或上櫃交易,價格由市場供需來形成,但是ETF表彰的資產價值,則反應基金的每單位淨值。
投保中心表示,雖然設有初級市場的申購贖回,以及流動性提供等平衡機制,理論上會使ETF的市價貼近淨值,但在流動性不佳、平衡機制失效或供需失衡之下,市價與基金單位淨值可能存在不合理的折溢價幅度,對於投資人會形成潛在的風險。
原則四、ETF追蹤績效有落差
ETF績效表現,可能因管理費用、成分股或權重差異、匯率風險、流動性、追蹤指數策略等原因,導致ETF與其所追蹤的指數績效,跟投資人期望報酬不一致。
此外,ETF雖有分散風險效果,不過,還是受各類資產、投資區域的景氣循環或金融市場變化產生波動。
原則五、留意ETF終止條件
除了各ETF在公開說明書列有終止上市條件,證交所說,2019年7月26日的新規定是:指數股票型期貨信託基金者,最近三個營業日的基金平均單位淨資產價值,較其最初單位淨資產價值累積跌幅達90%時,或基金平均淨資產價值低於2,000萬元者,應報主管機關核准後終止期貨信託契約。
ETF終止上市櫃交易,對投資人影響不小,投資人投資ETF前,應該要詳細了解相關規定,才不會 踩到地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