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玉山銀董座黃男州發揮企業「韌性」,因應疫情危機

攝影/賴永祥
攝影/賴永祥

本文共784字

哈佛商業評論 文/張彥文

去年勇奪《哈佛商業評論》台灣CEO第二十強的玉山銀行董事長黃男州指出,其實,5月中旬以來,台灣的狀況,與去年玉山海外分行碰到的情形很類似。去年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及東京等地分行,都曾經歷疫情嚴峻考驗。尤其在柬埔寨,當地政府一度規定企業只能留下2%的人力在辦公室,其他人都得遠距工作,幾乎等同於停班。

因為海外分行累積充分的應變經驗,使今年台灣疫情爆發後,玉山銀行不至於措手不及。目前,玉山銀有50%的人力不進辦公室,包括三至四成居家辦公,近一成異地辦公,還有一小部分鼓勵同仁請特休假、防疫照顧假等。

「過去一年多的經驗,讓我們體會到,在突發危機下,如何具備應有的韌性,來適應環境的變化,」黃男州說。

所謂的「韌性」,除了工作時間、地點彈性分流,還必須做到另外二個重點,第一,預想更壞的狀況;第二,強化資訊安全的風險控管。

疫情變化快速,「超前部署」仍不可缺。「我們預期好事會發生,但也要為最壞的情況預做準備,」黃男州解釋,目前玉山已開始測試,如果疫情更嚴峻,有七成同仁必須在家上班,是不是還能維持運作?

玉山已進行過一次大規模演習,後續還會重覆演練,希望透過演練找出問題,提高應變的韌性。

另外,金融業最重要的,是資訊安全問題。有哪些資料屬於機密?這些資料是否適宜讓同仁帶回家?如果有些資料不能離開公司,如何維持客戶服務?帶出去的資料,如何在處理和傳輸的過程中不外洩……這些過去都未曾列在玉山的風險清單中,但現在,都必須認真面對。

從樂觀角度看,疫情也能幫企業找到轉型契機。例如,未來疫情結束,是不是有一部分同仁從此在家遠距上班?如何制訂遠距工作的規範,包括評量工作成效、工作時數計算、加班費等?

危機對企業,就像注射疫苗之後產生的免疫反應,等到下次再碰到的時候,就知道如何應對。

>>看更多 CEO的經營智慧

更多內容請見 2021年7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以變革應萬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創立於1922年,創刊以來,深受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可,於全球授權超過14個國家,被翻譯13種語言,成為國際商業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刊物。內容著重於領導、創新、策略、管理等四大領域。繁體中文版百分之八十的文章與英文版同步發行,百分之二十篇幅加入在地觀點,讓這些新穎的觀念和實務能落實到台灣的環境。勤讀《哈佛商業評論》不僅有助提升整個華人企業的管理理念,改進實務運作,增加經營績效,更引領台灣企業與世界一流的管理觀念接軌。

延伸閱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