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專家:帶路政策包裹 三大內涵

本文共532字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台北報導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最初是為了解決產能過剩壓力,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觀察,經過十年發展,「一帶一路」成為政策包裹,包括「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自由貿易區」。

王國臣指出,「走出去」大概在2003年就提出,也叫對外投資,到了2008年全球發生金融海嘯後,大陸醞釀「人民幣國際化」,2013年「一帶一路」提出後,大陸國家發改委文件也提到,透過基礎建設達到「自由貿易區」。

王國臣表示,大陸透過貿易互換、貿易清算等方式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目前有40個國家和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其中11個到期未續約;另有多個國家和其簽定貨幣清算協議,包括最近簽署的巴西。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年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為人民幣5.42兆元,年增19.6%,占同期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額的14.8%。截至2022年末,大陸與2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在八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機制安排。

王國臣點出,成為關鍵貨幣的兩要點為「貿易逆差、願意持有」,目前達成這樣條件的僅有美元,大陸沒有這樣的條件,尤其帶路參與國都積欠大陸債務,必須償還債務給大陸,不利人民幣國際化推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0204 每周一勢重要圖表
下一篇
都更、捷運聯開案 百花齊放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