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超市借疫使力 營收拚新高

近年只要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百業多呈現蕭條,但綜合零售業中的超市業卻可逆勢創造更多營收。記者蘇健忠/攝影
近年只要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百業多呈現蕭條,但綜合零售業中的超市業卻可逆勢創造更多營收。記者蘇健忠/攝影

本文共1129字

經濟日報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

近年只要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百業多呈現蕭條,但綜合零售業中的超市業卻可逆勢創造更多營收。受益於去年5月至8月三級警戒,超市全年營業額首次突破2,400億元;今年遇上確診數破萬,前四個月累計營收達816億元,年增13.4%,全年營收有望突破2,500億元以上。

綜合商品零售業中,以往營收規模以百貨公司居首,便利商店、量販店排第二、三,超市則是敬陪末座。但2020年隨著國內疫情爆發,民眾掀起一波民生物資囤貨潮,挹注超市全年營業額達2,299億元,年增一成,營收規模超越量販店。

去年5至8月國內疫情再起,超市全年營業額首次突破2,400億元,年增8%,已連續19年正成長;今年4月疫情驟然升溫,民眾自煮及囤購風潮再次發酵,致1至4月累計營業額816億元,年增13.4%,預期今年營業額可達2,500億元以上,續創佳績。

對於超市逆勢創造商機的原因,經濟部統計處認為,疫情期間因居家上班與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導致民眾消費傾向出現變化。統計處觀察2020年2至4月、2021年5至8月、2022年4月單月的三段疫情較嚴重時間,當民眾外出用餐意願降低,那麼餐館業遭受嚴重衝擊,營收跌幅達20.8%、31.6%、6.9%。

同時間,民眾拉長在家時間、提高自煮頻率,也大幅拉升家庭備品庫存水準,超市營收反而逆勢成長約二成以上;量販店亦同樣迎來亮眼成長,分別增加9.6%、6.0%、12.5%。

經濟部統計處副處長黃偉傑也點出,雖然綜合零售業今年1至4月均維持正成長,但明顯超市業受益較多。他認為,量販店、超市及便利商店均是台灣民眾民生消費地點,超市在許多條件方面店恰巧位於量販店、超商之間。

他解釋,近年超市業者積極展店,雖然與同樣販售生鮮為主的量販店批發價不具優勢,但量販店地點普遍較偏遠,「光我家附近就有三家超市」,民眾在疫情期間往往不會選擇大老遠跑到量販店去買生鮮食品。

超市業者在店面數量遠不及台灣便利商店,但卻在生鮮蔬果商品取得優勢。儘管台灣便利商店方便但普遍價格較高,再加上由於店面胃納量少,加上冷鏈物流不發達,便利商店內的蔬果往往難以滿足習慣「新鮮食材」的台灣人消費習慣,更不要說是肉類、魚類的商品。

根據統計處「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最新公布的調查,2020年超市業主要以販售「食品」占47%為主,「飲料、菸酒」占近二成;「家庭器具」及「藥品及化粧清潔用品」分居第三、四;若與五年前相比,以「飲料、菸酒類」提升3.7個百分點增加最多,主因超市提供飲品選擇多元,成為民眾採買的選擇來源之一。

結論來看,雖然超市業者在價格無法與量販店較量,但透過店面數量,鄰近商機;雖然店面數量無法與超商比較,但透過掌握生鮮食材及價格優勢,以「中庸之道」在這場疫情零售戰中搶下優勢。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0204 每周一勢重要圖表
下一篇
都更、捷運聯開案 百花齊放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