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股海自由行/充電樁、儲能產業 錢景閃亮

電動車充電樁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電動車充電樁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本文共1448字

經濟日報 朱晏民

經濟前景烏雲罩頂、核心通膨加速走高、製造業庫存調整延後,導致全球股市年初以來的漲勢能否延續令人擔憂。儘管如此,不受景氣影響且具有政策支撐的綠能產業,應會是僅次於高殖利率族群的資金良好避風港。尤其時序即將邁入盛夏酷暑,用電量大增將掀起市場對再生能源產業的期待,容易再次成為股價的催化劑。

推動能源轉型與再生能源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歐盟已提出「綠色政綱」,誓言要在2050年前達到溫室氣體零排放,日前歐洲議會更表決通過多項改革歐盟氣候政策法案,並擬自2026年起針對進口歐盟的高碳排商品課徵碳稅,這是首次將氣候規範納入全球貿易規則。

美國白宮也於去年正式通過《降低通膨法案》,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氣候變遷投資,其中約3,700億美元將用於降低碳排放和推廣綠色技術。台灣執政當局也訂定至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目標提升至15%,相對2022年為8%,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目標預計達20GW,相對2022年底為9.7W;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則達5.7GW,相對2022年底為0.7GW。基於各國政府的政策支持,搭配供應鏈的布局深度,我們目前相對看好電動車充電樁與儲能基礎設施相關廠商。

根據美國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法案》,目標2030年讓美國電動車銷售滲透率達到50%,並計劃給予各州75億美元興建美國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目標2030年完成50萬套公用電動車供電設備,意味未來八年每季度的設置量需加速至1.3萬套。而每套充電設備若搭配二~三支充電樁,預估2030年公用電動車充電樁將達120萬支。我們關注到台灣供應鏈過去一年積極插旗美國充電樁市場,並主攻充電樁組裝、解決方案以及連接器╱線。

我們預估美國電動車市場未來數年成長幅度,將超前歐洲和中國大陸,2025年滲透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5.5%攀升至16.5%。我們正面看待美國充電基礎設施的擴充商機,且偏好設備供應商甚於營運商、公用充電樁優於家用充電樁。

拜登政府2月15日提出美國電動車充電樁網路的最終規範,要求充電網路的充電樁須在美國當地製造,並要求其在2024年前須55%的成本來自美國製造的零組件,任何鐵或鋼製充電樁外殼或殼體的最終組裝,都須在美國製造。台灣的三大電源供應器大廠看準電動車與充電樁商機,早已提前在美國市場進行布局,今年將是展現效益的元年。

根據台電的發電量產能統計,2022年的風力發電(含陸域發電與離岸發電)約占總發電4.2%,太陽能發電量約占總發電16.4%,惟這兩者2022年實際的發電量卻分別僅占整體發電量的3.7%與1.2%,這意味再生能源輸出的不穩定,以及無法將多餘發電量儲存起來所造成的耗損將是再生能源的痛點,卻也是商機。由此衍生出儲能設備與電網更新的潛在投資機會。再生能源具有不穩定性與間歇性,若要穩定供電、讓電網頻率維持穩定,負責調度電力的儲能系統相當重要。

台電2022年9月宣布的「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預計投入5,645億元,其中八成投入「分散電網工程」,二成投入「精進強固電網工程」。此外,台電也規劃2025年電網端將建置1,000MW儲能設備,除160MW由台電自行興建外,剩餘840MW將釋出給民間業者。

不僅如此,包含電動車、被列為「用電大戶條款」的大型製造業等,他們對於儲能設施的需求也水漲船高。根據研調機構InfoLink預計,台灣儲能市場規模將自2023年起顯著增長,市場規模達將由2023年100億元,2026年增加至200億元,到了2030年則進一步成長到2,000億元。

(作者是凱基投顧董事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股海自由行/上半年加碼債市 下半年再押股
下一篇
股海自由行/台股題材多樣 細火慢燉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