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975字
近日桃園機場爆發Omicron本土確診案例,加權指數從1月5日的18,619點大跌近500點,到1月7日最低18,134點,前日漲多的權值股大幅回檔,台積電(2330)(2330)從669元跌回632元,聯發科(2454)(2454)從1,215元跌回1,090元,去年大漲的中小型電子股晶宏、亞信跌停板,投信去年大買拚績效電子股大跌,反而疫情概念股再轉強勢,像口罩股或清潔用品股價又狂飆,值得介入嗎?
去年5月台灣新冠疫情也是桃園漏洞而爆發,兩周加權指數快速大跌2,550點,當時防疫概念股狂飆,但後來呢?恆大從5月最高119.5元,持續下跌到10月僅剩38元;康那香從5月46.5元,持續下跌到10月21.1元;毛寶從5月52.3元,跌到10月23.6元,全數腰斬還續跌,重點在於,這些防疫物資早就無供需失衡狀況,獲利想再創高不易,雖短期題材推升股價,但沒獲利支撐。這次主角換了,歐美需求旺的「快篩試劑」比較有機會,包括寶齡富錦(1760)(1760)、普生(4117)(4117)、亞諾法(4133)(4133)、聿新科(4161)(4161)、瑞基(4171)(4171)、泰博(4736)(4736)、安特羅(6564)(6564)、ABC-KY(6598)(6598)、金萬林(6645)(6645)、大江(8436)(8436)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