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6字
我國碳費制度於今年上路,環境部也提出碳定價實施路徑,未來將結合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制度,藉由碳費制度的雙軌並行,以達到進一步的減碳目的。環境部今證實,台灣時間6月22日將派員前往德國了解ETS的相關制度,本次赴德成員包含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參與綠色成長聯盟之企業、顧問團隊等約45人。
為與國際接軌,帶動企業綠色成長,環境部參考國際經驗,今年4月24日邀集企業與相關部會組成「綠色成長聯盟」,該聯盟成員也包含經濟部、國科會、金管會、台灣碳權交易所等單位。
環境部長彭啓明當時表示,為銜接國家減碳新目標,創造足夠減量誘因,環境部規畫試辦先期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與現行碳費制度形成雙軌的碳定價體系,期透過總量設定、配額分配與市場交易機制,以提高減碳效率,並與全球碳市場接軌,6月則會邀請綠色成長聯盟等一同前往歐盟研習。
ETS目標是通過設定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來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在ETS中,政府會為受管制的企業設定排放上限,並將排放許可(配額)分配給這些企業。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今天證實,綠色成長聯盟的成員等將在本周一起去德國學習ETS制度的設計,其中配額排放量是ETS的關鍵,但因為配額的排放量是不用繳碳費的,擔心要繳碳費的業者認為核配額度應該越高越好,因此如何讓ETS帶動排碳大戶有效減碳會是這次去德國研習之目的,不能說有ETS後減碳效果和意願反而變差。
由於國內碳定價制度走向ETS與碳費雙軌制,環境部預計2027年正式實施,是否會按照預定期程進行?蔡玲儀說,目前確實是朝這樣的方向規畫,至少明年底要有具體規畫出來,之後也會先試辦,這次赴德學習的團隊成員包含環境部代表、綠色成長聯盟成員等約45人。
至於為何選擇德國?蔡玲儀說,環保署時期和德國排放交易局簽訂MOU,德國在歐盟中也有ETS的實際經驗,過去建立碳定價制度時也有和德國交流,因此這次基於上述考慮,一樣選擇去德國學習。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