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40字
美中達成關稅協議,台灣學者認為美國想避免通膨、中國大陸希望救失業,彼此各有需求、談判意願很高。此結果對全球經濟是好事,台灣也可鬆口氣,因為大陸市場好轉對台灣出口有幫助,且大陸是美國最大貿易順差國還談到30%,台灣肯定更低。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指出,促成此次談判結果是美中都有談判意願,因為僵持下去都要付出很大代價,例如美國可能擔心出現疫情期間供應斷鏈危機,大陸4月雖還有拉貨、出口不錯,但內部物價通縮,談出結果可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失業問題。
吳大任說,這個談判結果有一定合理性,因為大陸去年對美貿易順差接近3,000億美元,因此美對陸稅率高一點、陸對美低一點,何況30%不見得是大陸廠商付,美國消費者、經銷商、代理商也要承擔。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也說,美中談出結果除了美國可和緩通膨壓力,中國大陸也有好處,因為大陸拉抬內需還要一段時間,必須維持生產必要進口品,以免出口引擎馬上停掉;美中談判好,至少中國大陸企業馬上會有訂單。
邱達生認為美對中課以30%關稅還是不低,會壓縮大陸企業毛利率,因為美國廠商不會吸收30%成本,大陸賣到美國商品向來是低價促銷,如何反映成本?最終可能大陸有了訂單,工人也回來上班,但薪資變少。
兩人均認為美中談判成功對台灣是好事。吳大任說,大陸仍是台灣重要出口地區,如果大陸無法出口到美國,對台灣需求也會下降,台灣很多上市櫃廠商與大陸有重要供應鏈關係,美中恢復貿易將讓台灣間接波及下降;邱達生說,大陸若可談到30%,其他國家不是會更好?台灣稅率肯定更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