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18字
近期核能議題與碳費制度常被各界討論,彭啓明昨於網路節目受訪表示,早期的核電廠並未納入環評範圍,但除役與儲存設施則屬於環境部需參與的範疇。另也預告,第4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在4月24日召開,綠色金融、能源將是討論的重點。
彭啓明昨天在CNEWS匯流新聞網「中午來開匯」受訪指出,因應淨零碳排政策,自己曾與能源部門共同討論核能減碳效率的可能性,但目前法令修改與朝野共識取得極具挑戰性,尤其是關乎「核安法」的修法。此外,核電廠本身的地震斷層、設備老舊風險與高額花費也是推動延役或重啟的重大關卡,因此未將核能列入2030、2035年減碳路徑的考量中。
彭啓明坦言,許多民眾認為修法後便可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後續還有更多難關要突破。即便在國際間有些國家將核能視為擴建項目,但也有國家選擇停止發展核能,台灣在當前條件下推動核能面臨複雜科學問題與高額成本,若要進行延役或重啟,尚需整體社會建立共識與科學依據。
彭啓明指出,對於新型核能技術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美國最快的SMR項目預計2030年才能投入商轉,目前開發成本已達105億美元,但僅能供應幾百MW,若台灣採行類似計畫,時程與成本同樣不容小覷,即便新型核能技術未來有可能成熟,也難以接續現有電廠除役後的供電空缺,因此不宜誤以為核能可立即解決能源問題。
彭啓明昨天在CG6014公司治理制度評量的專題演講也預告,第4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在4月24日召開,綠色金融、能源將是討論的重點。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