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50字
健保開辦至今30周年,國人滿意度高達9成以上,但近日急診壅塞、醫護出走,各界疾呼分級醫療沒做好,民眾紛紛集中到醫學中心,小病也往大醫院跑。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114年健保總額突破9千億元大關,跟往年比起來成長很多,但是到底夠不夠,應攤開實際帳務數字來檢討。
台北醫學大學醫師協會16日舉行「健保財務壓力下的改革與創新」線上論壇,匯聚政府官員、醫療專家與學者,共同探討如何突破當前困境。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表示,全民健康保險總額預算核定9286.248億元,成長率5.5%,另再加上公務預算的挹注,共超過9400億,是歷年成長金額最高。
陳亮妤指出,健保財務壓力大,主要受到人口高齡化、昂貴的新藥及新科技影響,政府欲挹注更多公務預算,讓醫療銜接長照。她強調,這也是長照3.0的重點核心,另將透過慢性病管理、增加護理給付等方式,控制健保費用的支出。尤其,慢性病花費的醫療點數占健保總額逾4成,被喻為「燒錢王」。
「健保改革面臨了許多醫療的複雜性,高齡化、少子化趨勢可預見未來醫療費用支出會愈來愈高。」陳亮妤說,健保署已評估全民健保協同商保的可行性,提供民眾更周全的醫療保障,讓全民健保永續。
朱益宏指出,全民健保「分級醫療」喊了許多年,卻完全沒有落實過。從醫療院所的數字來看,84年全民健保開辦時,當時全台醫學中心家數共13家,現在成長到28多家,光是大台北區就有12家!但地區醫院卻從健保開辦初期的568家,減少至359家,幾乎腰斬。
朱益宏強調,地區醫院少了200多家,分級醫療徹底失敗,雖然今年健保的預算達9400多億,但是投入仍不足。政府應該讓民眾充分知道健保的收支平衡,財源大部分由保險費支應,一但健保保險收入不敷醫療支出,就變成醫界承擔,難怪醫護會抗議血汗環境。
朱益宏認為,民眾如果不願意多繳健保費,健保署應該限縮給付範圍,落實「使用者付費」原則。他說,如果把健保點值考慮進去,9400多億其實是不夠用,期待未來健保改革能夠真正考量健保點值,隨著醫療服務而增加,建立讓人信賴的分級醫療體系。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