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23字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症及相關影響威脅長者健康,以髖部骨折為例,如不積極治療,一年內死亡風險高達20%,若開始用藥後隨意停藥,更增加再骨折風險。民眾服藥順從性不高,主要是覺得治療沒幫助、同時要照顧牙齒等。研究發現,抗骨鬆長效針劑十年間使用比率從2%增至62%,再次骨折風險下降15%。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指出,骨質疏鬆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終生治療,女性過了50歲,骨鬆比率增加,透過運動、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等有助預防骨鬆,一旦發生,則要思考如何避免惡化或出現併發症,開始用藥後如隨意停藥,可能導致快速的骨質流失而增加骨折風險。
過去研究顯示,使用抗骨鬆藥物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但全球骨鬆治療普遍面臨患者持續用藥比率偏低的挑戰。以台灣為例,僅三成骨鬆性骨折患者開始使用抗骨鬆藥物,且其中約有六成患者在第二年即停止藥物治療,最後只有不到二成的患者能持續治療達三年。
國衛院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以及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分析2008年至2018年間台灣健保資料庫中,骨鬆性骨折患者藥物使用情形及再次骨折風險,證實增加長效型抗骨鬆藥物的使用,不但改善服藥順從性,還能有效降低臨床骨折風險,研究結果已於今年1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
國衛院助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貞予指出,隨健保給付髖部跟脊椎骨折,研究團隊分析逾33萬名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率從2%增至62%、高服藥順從性患者從33%上升至69%;再次骨折風險下降15%,證實長效針劑改善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說,長效針劑的健保給付對象,包括骨密度低於-2.5並配合髖部或脊椎骨折,因應高齡化社會,本月起再納入近端肱骨骨折、遠端橈骨骨折等,或者類風濕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以及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即使沒有骨折,只要骨密度過低就能使用。
傅紹懷表示,造成患者中斷骨鬆治療的因素很多,如骨鬆治療效果的反應較不明顯且需時較長,使患者覺得治療沒有幫助而自行中斷,或因經濟交通或家庭支持不佳等因素而停止回診,也有因需要進行牙科手術、或因急性大規模流行病所導致的醫療交通服務癱瘓,被迫中斷藥物,導致治療效益不佳甚至暴露在骨折機率增高的風險當中,建議都還是要跟醫師討論。
傅紹懷指出,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鬆率達6成,男性則介於20%至25%,偏鄉的高齡族群對自己骨質健康的認識,相對薄弱,都會區有許多縣市政府有相關政策,例如台北市政府提供老人健檢C套餐,主要就是增加骨密度檢測,希望喚醒患者意識。
最新研究顯示,髖部骨折後,未積極治療者在一年內死亡的風險,仍高達20%,且若將長效型抗骨鬆藥物視為疫苗一般,特別針對高風險族群以公共衛生防治的角度鼓勵推廣使用,可以降低整體社會的骨折風險與疾病醫療照顧負擔。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