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51字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見於現代社會,許多重大災害倖存者,往往走不出心靈困境。1970年代美國,越戰更造成社會集體傷痛。相較之下,當年隨政府來台官兵,經歷的戰場恐懼記憶,加上長期被迫離鄉的痛苦,當初雖被刻意低調,實則曾經產生大量思覺失調病患。退輔會為此在花蓮玉里興建收容機構,60多年後,已成為與社區結合、彼此共存共榮的模範,「玉里模式」甚至吸引不少國外專家前來觀摩學習。
退輔會主委嚴德發上任後,去年底首度到玉里視察。他坦言,過去對玉里醫院多年來的貢獻所知有限,如今親自看到同仁們的努力,倍覺感佩。
玉里榮民醫院在1957年成立,次年移交給退輔會,收容超過4000人,不難想見當時軍中精神異常人員比例之高。配合民間醫療需求,1965年與省府合作成立「玉里養護所」,發展為現在的衛福部立玉里醫院。民國1999年,玉里榮民醫院成為精神專科教學醫院,2013年改制為榮總玉里分院。
如今人口兩萬多的玉里,當初最高峰也僅四萬人,鎮上收容數千名來自軍中與民間的精神病患,如何化解地方反彈?曾任分院長的退輔會醫保處長劉峻正說,早年為做好睦鄰工作,「學員」經常出公差,協助鎮民從事農耕,或鋪路造橋、清潔環境;醫院也替僻處後山深處的玉里,提供了不少商機與工作機會。
因此,玉里鎮民多年來和醫院學員們,培養出其他地方少見的相互包容與合作。症狀較不嚴重的學員,可到街上活動。復健科主任蘇俐文回憶,自己剛來玉里時訝異發現,在街頭居然遇到學員和自己打招呼。狀況更穩定的人,可以搬離醫院,在鎮上「療癒家園」與其他學員一起居住。院方也與工商業者合作,讓學員前往打工。由於維持與人群互動,玉里榮院學員的病況控制,往往比其他醫療院所更佳。
玉里距離花蓮市與台東市,都超過100公里,當初設立醫院收容精神患者,也帶來偏鄉醫療水準的提升。玉里榮院是花蓮南部最大、科別最完整的綜合醫院,設有24小時急診、洗腎、安寧病房等服務。院長胡宗明形容,大部分玉里民眾,都是在醫院誕生。近年醫院也配合地區需求,成立戒酒、藥癮戒治、失智症、長照等多項服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