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69字
經濟部推動四大補助企業提早適應智慧、減碳雙軸轉型,但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指出,截至7月底補助案申辦未通過比率達55%,針對中小企業未能通過「低碳化」補助的最大原因,未能有專業碳盤查合理估算減碳效益。
為利製造業疫後轉型復甦,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於疫後特別預算編列推動各項補助及輔導製造業低碳化、智慧化創新研發及產業轉型人才培訓等經費合共116.27億元。
以「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中小型製造業(員工十人以上)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個案補助」、「納管工廠低碳及智慧化基礎轉型個案補助」、以及「中小型製造業(員工九人以下)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等四大方案吸引逾8,500家企業申請。
但截至7月底為止,據經濟部統計,申辦未通過比率達55%,僅3,370家企業獲得補助。
針對企業低碳化相關補助,產發署及中企署分析未通過原因發現,除了未詳列設備規格,還包括預期效益未合理估算、製程設備不具低碳化、以及未盤查碳排基線資料。也就是對於低碳相關專業知識與碳盤查能力仍不足。
對此,環境部官員坦言,中小企業因為企業組織不能像中大型企業設置專業人力,導致專業能力不足,恐成為台灣淨零路上的最大障礙,但也呼籲中小企業可以多多運用經濟部與環境部提供的相關估算工具,以及碳盤查與自願減量專案輔導班,為2030淨零持續精進「減碳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