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12字
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點名,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減排成效不彰,特別是近七年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中,電子工業反而呈現上升趨勢,建議環境部應審酌產業差異分別策進減量措施。
據統計,2016至2022年我國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排量比率介於50.93%至52.93%之間,近七年均為六大部門之首。我國2022年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146.894百萬公噸,較前一年減少6.62%,高於同期間我國溫室氣體淨排放量之減幅4.07%,顯示製造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為2022年我國溫室氣體淨排放量下降主要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2022年製造部門排放量來源前三名,分別為化學工業占25.25%、電子工業占21.38%,及金屬製程占19.42%。觀察各業別近7年變化,發現電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由2016年至2022年增幅19.02%,金屬製程、化學工業2業別近7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幅則各為9.3%及9.86%。
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建議,環境部應蒐整追蹤製造部門各重要分業別的溫室氣體排放趨勢,依產業特性滾動檢討策進減量措施,並落實追蹤考核其執行成果,讓政府資源合理有效配置,以利提高製造業減排成效。另外,經濟部2005年開始推動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工作,在推動四期、長達17年的努力,據統計,這段期間我國鋼鐵、石化、水泥等九大能源密集產業,總計執行1萬9,837件減量措施,溫室氣體減量1,789萬公噸,其中又以石化業、鋼鐵業為減碳資優生。但依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資訊平台資料分析發現,產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措施件數雖然持續增加、但平均每件措施減量成效卻在萎縮,以2023年與2006年相比,降幅逾七成。
台灣碳排放量初估約一成來自公共工程,但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發現,工程會並無針對近期時程提出相關計畫,代表整體公共工程並無各階段減碳量化目標及明確推動期程;同時,公共工程碳排放係數資料及減碳指引尚未完備,恐影響碳排放量之估算。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