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即時短評】氣候委員會首登場 別成產學背書大會

本文共742字

聯合報 記者陳熙文/台北即時報導

總統府即將舉行「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今下午準備首度開會,預計討論七大主軸,包括淨零路徑、綠能、減碳、綠色與數位轉型、永續綠生活、綠色金融及國土永續調適等,內容涉及甚廣,堪稱格局龐大,有強力主導國家氣候政策之勢,形同過去行政院政委跨部會協調的工作,由總統一肩扛下,強度與力度皆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總統府第一次開會,短短不到3小時內就要討論如此繁多,且複雜的議題,若非有「會前會」定調,否則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委員會標榜要官民合作,統合產學界的意見,下設政府部門8人、產業代表6人、公民代表6人、學者專家4人,委員共計24人,大家能否在會中完整發表看法,又是否有交流、辯論的空間,都讓人懷疑。

賴清德總統高調成立委員會,特色即在各方意見的匯流,展現政府大開大闔、廣納諫言,非剛愎自用、閉門造車的態度,意在擴大政策的多元、務實性,當然也是賴總統形塑個人形象的舞台,亦是賴政府與蔡政府做出區別的重要設計。

然而,今日委員會時程講究「短而精」,時間並不充裕,能不能做出充分討論是一大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如此安排,就怕委員會聆聽百家意見是假,挾產學界為政策背書是真,到時恐怕就違背了委員會最初的美意。

誠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預計每一季開會,首次開會未能充分對話也無妨,下一次或下下次再趕進度即可,但也視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定位到底如何?

究竟委員會的角色是諮詢、監督,還是整合單位,又與行政院如何分工,外界依舊霧裡看花。假如委員會慢條斯理,遲遲無法達成結論,政策是否就此停擺?還是政策可以無視委員會進度,那又要委員會何用?

賴清德總統上任,嘗試政策新路徑,由總統府攬責,將過去蔡政府更為實質的雙首長制又向總統制傾斜。總統府委員會會是總統製造清新開放形象的工具,還是真正地廣納百川,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賴清德總統今天將主持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今天將主持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工廠爆炸頻傳 勞動部擴大職災停工範圍 加嚴復工審查
下一篇
學者看卡關 問題在農業 汽車關稅減讓有空間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