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22字
立法院長游錫堃今天出席「戰後台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研討會表示,對岸強敵虎視眈眈,國內也有是非不明的觀點與勢力,感謝學者努力,發掘更多歷史真相,期許凝聚出台灣的歷史共識,讓這些知識進入校園,讓下一代更了解台灣歷史。
國史館上午舉辦「多元史料的交光互影-戰後台灣史研究新階段」學術討論會開幕式,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時預告,明年1月將出版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與日本友人宗像隆幸的「來往書信集」與「陳水扁總統訪談錄」。
陳儀深提到,2004年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公布施行以後,歷任國家元首、副元首的文物,包括現任總統蔡英文、副總統賴清德的資料,陸續入館;這也是最近兩蔣日記終能返台,典藏於國史館的法源。
他表示,解讀多元史料,經過交互比對與研究,不敢說一定能呈現台灣史研究的新階段或新方向,但是這次學術研討會的自我期許。
游錫堃致詞表示,今天是12月16日,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日子,因為100年前的今天,發生「治警事件」。從研究台灣史料可見,台灣民主並非光復以後由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所引進、成就及實施地方自治,戰後在威權黨國教育之下,許多台灣人只熟知中國史,卻不知自己土生土長的台灣歷史。
他說,台灣民主可謂百年追求,是先賢用血淚累積打拚而來,台灣人民更應體認到,今日的民主自由成果需要共同努力珍惜,守護捍衛。
游錫堃表示,面對現今國際局勢,對岸強敵虎視眈眈,國內也有是非不明的觀點與勢力。感謝學者們的努力,讓台灣史的研究蓬勃發展,希望發掘更多台灣的歷史真相,期許透過台灣各方面的史學研究,有一天可以凝聚出台灣的歷史共識,讓這些知識進入校園,讓下一代能夠更加了解台灣歷史,尤其是民主發展的艱辛歷程,凝聚台灣認同與建構台灣主體性。
游錫堃說,從史料記載,1925年孫中山、1938年蔣介石、1941年周恩來以及1947年毛澤東等人都曾表達支持或鼓吹台灣獨立的言論,更印證台灣自古即非中國的一部分。期望學者們持續研究,幫助台灣邁向成為正常國家的道路。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