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碳權僧多粥少…大難題

本文共501字

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

環保署、證交所正研議國內碳權交易制度,碳權「僧多粥少」將是大難題。未來環評增量抵換加上碳費徵收對象,碳權需求只會愈來愈多;但供給方面,目前抵換專案碳權僅不到一成將進入市場,須倚賴未來自願減量碳權填補缺口。

環保署2015年就發布《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開放業者申請抵換專案、取得碳權,執行方式包含提升能源效率、低碳燃料轉換等,開發業者、住商部門皆可申請,近年最知名案例為台北101大樓透過更換照明燈具取得碳權。

環保署統計,抵換專案累計已核發約2,400萬噸碳權,註銷近700萬噸,還有約1,700萬噸可使用,但環保署估算僅不到一成、約100萬噸會進入國內碳交易市場;剩餘1,600萬噸多會「惜售」,用在因應自身環評抵換需求。

然而,光是台積電(2330)的竹科寶山用地每年就有37萬噸抵換需求,加上中科二期、南科橋頭、台南、嘉義園區、經濟部產業園區等,以及未來碳費課徵對象也可能需要,每年數十萬噸需求跑不掉,未來碳權供需如何平衡將是難題。

官員表示,未來環保署推出「自願減量專案」,將會是市場中最主要碳權來源,未來透過簡化程序、降低成本,兼顧碳權品質,鼓勵住商、農業各部門都能加入申請,成為碳權供給方。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蘇花路廊景觀改善工程 摘美國謬思設計銀獎
下一篇
準勞長喊話 勞保不會倒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