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偏見、歧視很小就定型 專家:教育應多管齊下

本文共1108字

中央社 中央社

校園反歧視路漫漫2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許秩維台北3日電)從台中市立台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烯環鈉」事件到台大學生選舉政見,歧視言論層出不窮。專家表示,偏見和歧視很小就定型,應及早從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多管齊下。

中一中學生在校慶園遊會以「烯環鈉」為擺攤主題,涉及歧視原住民不雅稱呼的諧音;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舉辦言論自由月,學生自製「火冒4.05丈」布條影射原住民族升學優待政策;此外,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其中有候選人政見涵蓋性傾向、種族及性別等歧視。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告訴中央社記者,要尊重其他不同族群,同理心培養非常重要,但2000年後出生世代從小生活在手機、自媒體高度分眾環境,而有些人高中3年都處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中,社團、畢業旅行「被偷走」,甚至連同學都很少見面,失去很多培養機會,難免出現一些較極端狀況。

張育萌說,雖不代表整個世代都這樣,但近年高中議題性社團確實慢慢減少甚至「廢社」,學生組織想推動心理假、月經平權或聲援烏克蘭等議題,越來越難獲廣泛響應。

台大原住民學生反歧視行動小組成員Hana na Fulaw(陳以琳)表示,台灣教育環境確實需要必修課程幫忙,才能普遍讓學生接觸到族群、多元社會等議題,尤其是沒原住民的學校。

Hana高中前在台東縣就讀,進台大後才發現外縣市很少原住民,同學有許多刻板印象、誤解甚至是質疑,有人閒聊時脫口說出「番仔」讓她驚訝不已,後來才知道同學從小家裡都這麼講,卻很少被糾正。

在花蓮縣從國民小學讀到高中的許同學說,小時候帶同學回家,外婆會問「是人還是番?」簡直不把原住民當人看,也會說出一些歧視詞彙;客家裔的許同學也曾被同學語帶嘲諷稱呼為「客婆」,直到年紀漸長,才慢慢知道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要避免使用傷害族群情感用語。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鄭智偉表示,偏見及歧視從小就會發生甚至定型,但尊重多元不是自然而然就會發生,須從幼兒園、國小開始教。教師應更了解各族群會遇到的困難、歧視和結構不平等,才能引導學生學習包容和尊重。

鄭智偉以性別平等教育為例,很多家長認為「等高中再學」,但明明國中小就有許多言語霸凌,很多民眾也不支持國中小實施同志教育,學校可能因壓力不敢好好教;他曾受邀演講,就被要求不要提「同志教育」,改用了解不同性傾向、尊重多元性別等委婉說法。

鄭智偉表示,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定高中以下性平教育應融入課程,但很多學校仍在談傳統性騷擾防治、男女平等,鮮少著墨同志族群,導致學生欠缺正確認知機會。除學校教育,政府也應從社區大學、成人教育及長期照顧等管道著手,多管齊下,慢慢破除大眾偏見和歧視,打造友善校園和社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林右昌化身一日消防新人 挑戰「80秒出勤」訓練
下一篇
大陸遞出橄欖枝 兩岸觀光520前有解?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