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戰後台灣工作坊揭秘史實 學者曝工研院險胎死腹中

本文共1170字

聯合報 記者巫鴻瑋/新竹即時報導

由多位國內歷史與經濟學者共同創辦的戰後台灣國際合作研究計畫,日前在台北大學舉辦戰後台灣工作坊,其中不僅談到二戰後台美關係,更曝光工研院(工業技術研究院)規畫之初美方並不支持,後在孫運璿等人堅持下才誕生,若當年沒有工研院,更難有後來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在竹科拔地而起。

戰後台灣工作坊今年由北大歷史系教授蔡龍保、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清大歷史所王憲群、南方衛理會大學教授Macabe Keliher、清大經濟系教授趙相科、政大國發所劉曉鵬、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部主任林孝庭、中研院近代所蘇聖雄、成大醫學系王秀雲、北大經濟系鄭仲棠、中研院台史所陳肇萱共同發起參與。

工作坊當中談及東亞冷戰下美國政府對台方案,以及90年代李登輝時期的務實外交等,同時也談及戰後新竹縣的地方選舉監察制度建立與運作,及台灣戰後土地改革等議題,其中最受關注的專題台灣科技政策下工研院的創立。

學者指出,位於新竹的工研院創建歷史必須回溯到1967年5月副總統嚴家淦訪美,訪美團中還有經濟部長李國鼎、駐美大使周書楷及外交部政次沈錡等人,與美方談到台灣的科技發展,希望在台灣建立一所類似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研究機構。

當年9月美方科技顧問團隨即搭乘軍機訪台,對台灣的工業計畫進行評估,評估結果除了要求台灣提高科研投資達GDP 2%,直接打槍台灣希望創立工研院的規畫,美方認為「韓國模式」並不一定適合台灣,建議讓清大、交大及聯合工業研究所合作即可。

1969年底孫運璿訪韓,參觀韓國首爾的科技研究院後,對於韓國為發展科技產業給予科技人才優厚待遇和彈性法規的作法印象深刻,隨後1970年5月時任清大校長閻振興也接著訪韓,因當時韓國正籌畫以理工及經濟研究為主的高級研究所。

1973年在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堅持推動下,終於在新竹縣成立工研院,並沒有照美方給的建議發展台灣科技工業,後更由工研院電子所19人小組前往美國無線電公司學習半導體技術,其中就包括曹興誠、蔡明介等人,後工研院成立聯電,才讓台灣在半導體領域步上軌道,追趕已經在前頭的美日韓等國。

實際上台灣半導體起步比韓國晚好幾年,當韓國已將大型積體電路商業化時,台灣甚至都還沒有半導體工廠,學者翻閱史料後感嘆,若非當年先輩們的魄力與堅持,不僅工研院不會誕生,可能就連後來的台積電都不會在台灣出現,更難造就現在竹科「護國群山」的堅強科技實力。

林孝庭表示,戰後台灣的研究計畫正是希望透過還原史實、建立學術交流平台,讓各領域學者都能參與學習,過去5年在蔣經國基金會支持下每年都能有很棒的成效,之後也希望吸引更多關心戰後台灣歷史的學者主動加入。

趙相科表示,戰後台灣國際合作研究計畫今年已邁入第7屆,未來將由各界學者共同出版論文集,希望更多年輕學者參與,也歡迎一般大眾,可以透過戰後台灣工作坊讓大家更了解台灣戰後的歷史 ,同時以史為鑑關心台灣的發展。

清大教授趙相科以史料指出台韓科技發展起步階段。記者巫鴻瑋/攝影
清大教授趙相科以史料指出台韓科技發展起步階段。記者巫鴻瑋/攝影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曝光李登輝時期務實外交相關史料。記者巫鴻瑋/...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曝光李登輝時期務實外交相關史料。記者巫鴻瑋/攝影
戰後台灣工作坊今年移師台北大學舉辦,由多位國內頂尖歷史學者共同參與。記者巫鴻瑋/...
戰後台灣工作坊今年移師台北大學舉辦,由多位國內頂尖歷史學者共同參與。記者巫鴻瑋/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美貿易倡議 財部射5支箭加速貨物通關
下一篇
5G專網上路 三招鼓勵申請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