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台捷元首通話 分析:捷克恐步立陶宛後塵

本文共868字

中央社 台北1日電

捷克總統當選人帕維爾與總統蔡英文通話後,引起北京不滿。有中國及俄羅斯學者認為,捷克在台灣議題上將步立陶宛後塵,而中國也勢必將對西方國家這種「混合型外交」,尋求因應之道。

至於如何因應,這些學者認為,除在外交層面進行抗議外,中方可能視行為輕重採取制裁、外交降級等一系列措施。但若影響持續擴大,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恐怕會被波及,甚至嚴重到中斷「各方面的關係」。

推薦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楊勉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表示,部分曾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東歐國家,在「改制」後有著強烈的反共情緒和意識形態。近年來,這些國家在中國問題上「緊隨美國的步伐」,像立陶宛、捷克的很多政治人物就透過這一方式「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

楊勉指出,雖然捷克前任總統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近年來捷克政府卻採取了不少「反華措施」。而這次通話已觸及了中國在台灣議題上的「紅線」,中方必然會堅決反對。

他認為,捷克方面的行為給中捷關係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中方對捷克行為的進一步反應,將視事態發展而定,程度則要取決於捷克方面的具體行為。除在外交層面進行抗議外,中方還可以視行為輕重採取制裁、外交降級等一系列措施。

楊勉說,如果影響持續擴大,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恐怕也會被波及,甚至更嚴重到中斷政治經濟乃至各方面的關係。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洛馬諾夫(Alexander Lomanov)認為,捷克的行為是立陶宛政治路線的延續,複製了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的政策,也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政策集團化」的體現。這些國家的行為與其說是支持台灣,不如說是遏制中國的要素,是削弱中國全球地位的工具。

洛馬諾夫表示,如何因應這種「混合型外交」,是中國面臨的艱難選擇。畢竟與這些國家徹底決裂對中國不利,且是美國人「非常希望看到的結果」。但另一方面,中國又不能讓這類行為無法產生後果,這是中國外交必須應對的新挑戰。

他認為,捷克的立場表明「立陶宛模式」可以複製,尤其是在中歐和東歐。中國將不得不為自己和外部世界,制定一個「更容易理解的機制」,以回應這種政治分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僑委會與104人力銀行助僑生留台 增加就業市場人力
下一篇
猴痘疫苗1萬瓶昨晚到貨!羅一鈞:第二階段4/15前可開打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