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89字
山老鼠盜伐珍貴林木,破壞生態自然資源,農委會公告修正森林保護辦法,將檢舉盜伐的最高獎金,由原本的30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盼藉此鼓勵民眾踴躍檢舉不法。除了提高檢舉獎金,學者也提出四大建議,其中包括可納入生態補償,並從教育推廣著手,減少森林盜伐。
台灣過去的盜伐案件曾一年超過300件,近年雖有逐年下降趨勢,但每年仍約有200件盜伐案件,農委會林務局日前因而公告修正森林保護辦法第30條、第33條及第40條之1規定,將檢舉盜伐獎金最高額由台幣300萬元提高至500萬元。
林務局說,山老鼠犯案地點集中在南投山區、桃園復興鄉北橫山區沿線,而被盜伐的貴重林木前三名為紅檜、扁柏和台灣肖楠,在這些案件中,有六成都是盜取樹頭為主。所謂盜取樹頭,是早年筏木時期珍貴林木遭砍後,所留下的樹頭,成為現在山老鼠盜取覬覦的目標。
除了提高檢舉盜伐的獎金,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表示,各國制定森林法的條例規範大多以經濟損害為依據,對盜伐者處以刑事或民事處罰,較少針對盜伐所造成的環境損害開罰,也就是忽略盜伐所造成的環境損害,建議納入作為生態補償金,修訂森林法規,將實際收取的生態補償費用,用於提供森林生態復育所需。
她也表示,盜伐所得的木材仍需經市場交易獲利,盜伐者才能存活,因此在國際上推出木材合法性驗證,提供消費者能辨別以購買合法的木製品,林務局也推出台灣木材產銷驗證制度,從源頭消弭山老鼠,然而此制度尚不普及,建議可多推廣,達到宣傳效果,共同打擊盜伐犯罪、維護森林資源。
柳婉郁說,根據過去研究顯示,國際高學歷比率高的地區盜伐次數較少,高學歷通常具備環保意識、較了解樹木價值,建議可將環境教育推廣至中小教育中,提升民眾環境保育認知,達到保護森林效果;以失業率而言,民眾可能被生活經濟所迫而從事犯罪行為(盜伐),也建議政府多加重視失業率較高社區,保障民眾基本生活維持,也可減少可能盜伐行為。
她說,盜伐受林管處員工人數(巡山人數)影響,多數山老鼠會觀察巡山員動向而考慮是否行動,建議可提升政府跨機關合作,增加警備人力,提升查緝功能,並效仿國外導入社區參與,增加巡山人數,通報盜伐案件,協助森林巡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