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民進黨兩個誤判 失守北台灣

提要

地方策略錯誤 陣前換將引發連鎖效應 中央執政不力 空氣戰比不上接地氣

本文共855字

經濟日報 記者 鍾泓良

今年8月,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因論文案退選,連帶衝擊到桃園、新竹兩個原本綠營執政縣市選情,讓「北港溪以北無民進黨」,也就是嘉義縣以北不會出現「綠地」的預言不脛而走。

本次藍綠膠著選區集中在基隆、台北、桃園及新竹等北部地區,最終由謝國樑、蔣萬安、張善政及高虹安,「綠地」翻成「藍天白雲」;再加上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及南投縣均繼續保持「藍天」,讓「北港溪以北無民進黨」預言應驗。

對於預言為何會應驗,可分成「民進黨地方策略」及「中央執政不力」兩大原因。

回顧本次九合一大選提名,藍綠陣營在桃園皆有提名爭議,但林智堅空降桃園,打亂地方接班梯次,隨後因論文案延燒,出現「全黨救一人也救不回」的窘境,就算是陣前換將,政治效應仍害到桃、竹選情。

基隆本來就是「藍大於綠」,謝國樑早在三年前就「提前起跑」布局2022年市長選舉;林右昌第二任因分心參戰台北,造成地方建設裹足不前、市民相對剝奪感強烈。

蔡適應同樣受到晚提名影響,備選速度落後謝國樑,加大兩人差距。

最後,台北市為台灣首都,即使這次陳時中具有名望,卻仍不具地方實力,更因林佳龍有意參選北市攪局,前所未見的7月中才得以宣布參選;只想以四個月攻下北市城池過於樂觀。

分析地方選舉整體趨勢,民進黨執政八年的桃園、新竹、基隆全數翻盤,身為台灣首都的台北市,以及全台人口最多城市的新北市均雙輸,凸顯就算是長期執政,若接班梯次無法提前規劃,每每只想要「天降奇兵」、「臨時抱佛腳」,不願長期扎根地方,那就是只一敗塗地。

而回到政治大環境,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中央政府自稱「有政績、會做事」,民進黨中央政府原估「討厭民進黨」氛圍不像2018年濃烈,今年也無出現「韓流效應」,認為打出「抗中保台」旗幟就可無痛過關。

豈料,中央政府「執政同溫層」過厚,導致自我感覺良好,主打民族意識的「空氣戰」,比不上深知地方民意的「接地氣」,造就「北港溪以北無民進黨」預言成真。

若民進黨中央、中央政府在地方策略再不思進取,無論是2024總統大選,甚至是2026年地方選舉恐再度被迫驗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央廣舉辦雅加達聽友會 銀髮族聽友共襄盛舉
下一篇
台大研究生劉家儀遭港警以煽動罪逮捕 校方回應了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