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33字
掌管看起來最「科技」的數位發展部,數位部長唐鳳對科技的看法,是將之視為服務人民的工具。日前數位身分證議題鬧得滿城風雨,唐鳳說,連她90歲的阿嬤都問,是不是等妳去了數位部,以後都要會用手機、會上網,不能再在郵局填單子提款?唐鳳安慰阿嬤說,這種事不會發生。
她說,在疫情期間,政府宣布紓困,民眾可以填表申請,但她們所做的是協助衛福部,如何將郵筒裡的明信片有效率地整理好,順利完成紓困,應該是「科技配合人、不是人配合科技」。唐鳳和阿嬤的對話,顯示走在數位最尖端的唐鳳,依然有柔軟的人性。
對唐鳳來說,許多先進應用習以為常,但她也能「接地氣」理解民眾的擔憂,在於不明白、不了解。例如之前數位身分證爭議,她發現,多數人對數位身分證的疑慮是擔心「數位蓋過實體」,將來不啟動晶片功能可能什麼都不能做。儘管當時內政部已對外說明,不能因為不用晶片,就不提供服務,只是很多人覺得這種說法不夠有說服力,要求修法避免歧視,這種使用者顧慮的問題必須解決。數位部作為運籌各部會,以及官方與民眾間的「馬達」,正在積極的溝通數位訊息的落差。
從原本的創業者,後來入閣成為外界所熟知的「天才IT大臣」,如今擔任數位部首任部長,接下台灣數位轉型的重責大任,面對接下來的挑戰,唐鳳坦言,自己的工作量並不比在擔任政委時期來的少。
唐鳳表示,一直以來自己的行事作風都是利用群體智慧方式來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數位部的組成就是「青銀共創」,不僅有年輕人的創新想法,也要有資深前輩的經驗,不會只靠一己之力來解決所有問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