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04字
自臺灣發展離岸風電以來,發生數起風場船舶及工作人員醫療救援事件,確保風場工作人員和設備安全愈加關鍵。中華民國海事工程聯合促進會(NMEA)於8月15、16日舉辦為期兩日的「2024 離岸風電海上搜救與緊急應變高峰論壇」,分為政策、產業、學研、醫療等四大主題,共同討論研擬適合臺灣地理環境和離岸風電產業特色的災防應變系統。
NMEA理事長曾國正致詞表示,為建構臺灣離岸風場災防應變體系,透過公民協力有效推廣海洋事務,創造再生能源、海洋產業和海上安全三贏。
海巡署中部分署副分署長吳金河期盼建立跨區聯防制度運作並提升海空救援能量;航港局航安組組長沈淑賢表示,航港局正積極爭取預算強化大型拖船能量,將優先佈署在中部海域;能源署電力發展及管理組科長沈慧佶表示,能源署要求離岸風電業者建立災防計畫及自救能量,署內並與航港局建立通報機制,建立防救業務計畫的審查原則;中華民國海事工程聯合促進會理事陳明泰指出,現行海上搜救標準應就風場各階段的發展狀況,以及就固定式與浮動式風場,分別制定相應標準。
風機內時常發生夏天熱危害風險,沃旭能源離岸風場運維總監趙健成建議當狀況危急時,可簡化通報流程以爭取救援時間;風睿能源營運長陳金榜表示,結構完善和詳盡的的緊急應變計畫可確保有效管理任何事件降低風險。
法國電力再生能源海事安裝及運營副總監邵為樂(Virak SAR)分享法國離岸風場主要搜救資源來自於官方,但也結合民間搜救資源,可借鏡其合作模式;日本打撈株式會社業務發展部總經理Toshio Imamura則分享臺灣海域使用水下探測載具(ROV)提供海底調查與處理海上事故經驗。
綜合產業、學研界及醫療界救助經驗,UIA聯合國際救援機構徐震宇執行長分享海上救援時間的緊迫性,潛在問題包含醫療時效認知不足和資源排擠等問題;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經理王振昌亦分享直升機水下逃生訓練內容;臺灣海洋大學教授暨臺灣風能協會榮譽理事長簡連貴提出建立跨部會整合性緊急應變與支援機制,以及風場共同航道航行安全與預警機制;國外單位包含IMCA和G+也分享了海上救援以及環安衛注意事項;童綜合醫院醫師黃泰霖表示建立風場海上船舶與陸域急診室之間通訊設備的可行性;台中榮民總醫院林子傑醫生分享風場常駐醫療人員的臨場作為與遠端醫療指導搭配。
此次論壇為離岸風場海上救援主題第一次在臺灣有較全面性的討論,期盼在公私協力與各界的重視下,營造永續離岸風場海上安全工作環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