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12字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日前舉行首屆「台灣企業人權論壇」,多家曾獲「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人權實踐與發展領袖獎」企業代表分享,儘管初期投入永續或人權改善難免增加成本,但長期帶來正向循環,更能提升企業競爭力。
「『人權』不僅是道德責任,更關乎企業長期永續發展。」TAISE董事長簡又新觀察,聯合國等許多國際組織和國家都已經提出明確人權框架和指導原則,呼籲各企業留意落實。
長年投身企業人權實務,慧與科技(HPE)亞太區永續環境部協理江惠櫻強調,不光「員工是公司的資產」,所有為公司創造業績的上下游供應鏈和客戶,也都是重要的資產,必須「以人為本」才能創造長期績效。
她提到,最新「不平等和社會相關財務資訊揭露框架 (TISFD)預計今年九月將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工作小組會議開始運作,並將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CFD)、然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NFD)達成互通性,值得企業持續關注。
隆達電子人力資源中心處長鄭維昇表示,為了符合責任商業聯盟(BRA)移工求職零付費的原則,公司的確增加許多成本,但藉由盡力遵守國際準則,可以讓客戶看到公司永續經營的決心,因而創造更多合作機會。
華邦電子人力資源處副處長許莘瑤提醒,整合完善人權盡職調查和治理機制,透過數位機制協助主管必要協助,進一步將人權意識列入供應鏈風險管理訓練,更能形成公司文化。
永豐銀行人力資源處副處長陳蓋武回應,當主管更用心與內部員工溝通,同時強化普惠金融服務,員工離職率下降、客戶滿意度提升,有形無形就能創造更好的經營績效。
這場論壇吸引實體與線上358人參與,TAISE秘書長申永順鼓勵企業能透過參與獎項評比,檢視各項人權管理作為與國際準則接軌情形以展現成果。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