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DeepSeek 崛起震撼全球 陸科技何以接連讓歐美措手不及?

南韓個人情報保護委員會17日宣布,暫時全面停止新用戶下載DeepSeek。圖為示意圖。路透
南韓個人情報保護委員會17日宣布,暫時全面停止新用戶下載DeepSeek。圖為示意圖。路透

本文共1895字

彭博資訊專欄作家 Catherine Thorbecke

DeepSeek(深度求索)並非憑空而來,但它似乎來得讓矽谷和全球投資人★措手不及,甚至讓股市市值一度蒸發數千億美元。

這家新創公司在1月下旬發布它的最新產品,但它其實從2023年就已存在,並於去年悄悄推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工智慧(AI)模型。那麼,為什麼美國科技界呼風喚雨的億萬富豪對它似乎毫無防備?

DeepSeek的震撼揭露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美國科技的例外主義及其背後的★仇外心理,意味美國科技業將繼續受到驚嚇。

矽谷不缺創新者,但也不乏自我膨脹的人。美國的科技領袖把自己描繪成能提前幾十年預測未來趨勢的夢想家。不管他們的點子是否成功,投資者都會給予豐厚的回報。但美國社會中有一種根深柢固的陰險而封閉的心態,使得美國科技菁英們相信:他們是唯一能引領改變的人。

以低成本撼動全球科技格局

DeepSeek以雙重打擊顛覆了這個敘事,不但證明了AI的突破能以極低的成本實現,而且還能克服阻礙中國發展的出口管制網絡。華府政策制訂者長期以來認為,他們制訂這類措施,是在幫助美國的創新,但他們不見得能預見那可能引發意想不到的後果。對DeepSeek來說,這意味迫使該公司的工程師以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更廣泛地說,它也促使中國當局加倍投資於扶持本土晶片製造,並因此造成長期的影響。

導致美國對中國存在巨大★盲點的其他因素還包括:語言障礙、相隔絕的社群媒體生態系,以及常駐中國的外國記者逐漸減少,這些都局限了美國了解這個創新社會一些最令人興奮的面向。DeepSeek初期的模型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被忽略。與美國企業家不同的是,在遭遇外國政府打壓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家傾向於★避免太露鋒芒。其結果就造成這樣的差異:美國科技菁英在總統就職典禮上占據重要席位,而世界對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卻知之甚少。

歐美媒體對中國科技業的報導,大多專注於地緣政治競爭,或習近平主席的★威權政策在工業進步中扮演的角色。對美國的視聽眾來說,這類情況是無法克服的,尤其是當華盛頓的某些聲音,把中國的任何技術突破都視為對民主的潛在威脅時。

無論他們的觀點是否正確,這種觀點都忽略了十多億中國人民,他們往往是為自己、而非為政府而進行創新和推動技術進步。光市場規模就使得中國的科技業如此巨大,同時國內的競爭又極其激烈。

抄襲到創新 挑戰西方的偏見

這些個人就是中國科技生態系的中堅力量。DeepSeek是從一家避險基金分拆出來,而不是那些經常得到北京支持的科技巨頭之一。該公司的大部分員工都是年輕、雄心勃勃的工程師,沒有太多工作經驗,與中國其他AI新創公司類似。全球近一半頂尖AI人才來自中國,而美國政策在吸引這群人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大致說來,中國的科技人才都比國際同儕更勤奮,這已經不是什麼祕密;這個行業製造出惡名昭著的「996」工作制,即每周工作六天,每天12小時。

西方有一種根深柢固的偏見,認為中國人只會抄襲。令人沮喪的是,當微軟表示正在調查這家新創是否使用了未經授權的OpenAI資料輸出以訓練其模型後,一些西方人選擇堅持這種刻板印象,並拒絕採用DeepSeek。諷刺的是,OpenAI的模型是根據從網路上抓取的無數寫作和藝術創作,進行訓練。這種偏見證明,許多人仍無法接受中國人能夠真正創新的事實。

事實上,近幾年來我們已經看到,矽谷慢慢開始轉向推出模仿中國科技產品的東西。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憑藉其革命性的★演算法和應用程式震撼了全球社交媒體生態系,迫使美國科技巨頭紛紛推出模仿它的產品,以保持競爭力。

中國還有另一款似乎也讓西方大吃一驚的應用程式(App)。因為擔心TikTok遭禁用,大量TikTok用戶轉而使用RedNote(小紅書),以示抗議,但結果不只如此。這款App一樣好有與TikTok同樣令人上癮的推薦演算法,並具備強大的搜尋引擎。瀏覽過小紅書再登入Meta的臉書和Instagram(IG),會發現後兩者似乎落後了好多年。

從北京到華盛頓的政治現實,對中國的科技業造成了雙重擠壓;國內嚴厲的監管和審查制度,阻礙了許多企業家的雄心壯志。而美國呼籲禁止TikTok的疑慮也為許多公司的海外成長潛力蒙上陰影。這一切都在決定投資者如何評價中美兩國科技公司的優劣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這並沒有扼殺科技工作者的創造力。DeepSeek是中國一連串震驚美國的突破性成果的最新一項。這不會是最後一項。西方愈是不肯拆除自己理解中國的壁壘,未來就愈會更措手不及。

(作者Catherine Thorbecke是彭博資訊專欄作家,編譯吳國卿節譯,若要看更多彭博資訊專欄,請上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經濟日報攜手彭博,提供您全球即時財經動態、時事分析、名家專欄。一站閱讀,與世界同步。

上一篇
Fed 不大可能出手幫川普止損
下一篇
人民幣何時會大幅貶值?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