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 免費 LINE POINTS 大放送!


會員限定好康!輕鬆兩步驟
✅ 打開 App
✅ 左上角登入會員


訂戶還能加碼抽
💰 輕鬆坐等領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免費 LINE POINTS 大放送!


會員限定好康!輕鬆兩步驟
✅ 打開 App
✅ 左上角登入會員


訂戶還能加碼抽
💰 輕鬆坐等領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從預防醫學到創新長照模式 北醫大領航健康未來

本文共2784字

經濟日報 李炎奇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所今(21)日主辦「從預防醫學到創新長照模式: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分享我國健康促進政策落實於慢性病防治現況、健康行為研究、預防醫學對高齡者的影響,以及如何提升健康餘命,減輕長照負擔等議題。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 北醫大/提供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 北醫大/提供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於開場致詞時表示,健康台灣是賴清德總統所強調的重要政策方向,我國與日本、南韓等鄰近國家相比,健康餘命仍偏短,主要原因與慢性病盛行有關。慢性病不同於急性病,是長期性健康議題,隨著年齡增長多數人都會面臨。但根據統計,無論是醫院或診所,醫師在非慢性病照護上投入的比率仍高於慢性病,這樣的情況不利於整體健康狀況的改善。李伯璋指出,健保制度以服務量為導向,對慢性病的長期照護支持不足,這並非長久之計。期待透過研討會集思廣益,推廣提升國人健康餘命的策略。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 北醫大/提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 北醫大/提供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臺灣65歲以上人口,有85.9%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而且有年輕化的現象。台灣10大死因,包含癌症在內有7個是慢性病,慢性病治療健保支出近25%,已成為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應對慢性病挑戰,健康台灣論壇推動「888三高防治策略」,8年內達成80%三高患者納入照護、80%接受生活習慣諮詢、80%控制率三項標準,並針對健康者、三高高風險者以及慢性病患者,設計不同的策略預防以及治療及強化慢性病管理。

目前國健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已收案30萬人,有兩成民眾有初步成效。同時,針對高齡健康風險,導入世界衛生組織ICOPE(整合性長者照護)功能評估模式,涵蓋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情緒六大項目,並透過LINE平台推動「量六力」自評工具,提升長者健康識能與自我照護能力。2024年已有32.5萬人接受ICOPE服務,並有4.3萬人納入後續介入,追蹤完成率達90.5%。魏副署長強調,未來政府將持續擴大全齡健康促進策略,希望在2030年前,達成非傳染性疾病與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的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羅偉成副教授。 北醫大/提供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羅偉成副教授。 北醫大/提供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羅偉成副教授表示,單以傳統壽命衡量健康已不足以反映當前高齡與慢性病社會的真實狀況,應導入「健康餘命(HALE)」與「失能調整人年(DALY)」等整合性健康指標,以掌握個體在生命歷程中的健康損失與生活品質。HALE反映健康生存年數,DALY則整合早逝與失能年數,能有效補足死亡率或發病率的侷限,為預防醫學與政策制定提供更具實證力的依據。

羅偉成並分享兩項關鍵研究成果,其一指出五種健康行為(不吸菸、避免過度飲酒、規律運動、足夠蔬果攝取、維持正常體重)可使壽命延長七年,其中以攝取足夠蔬果增加壽命的效果最大,同時這些健康行為還能降低近三成醫療支出;另一項針對PM2.5的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對65歲以上長者健康餘命具有顯著負面影響,污染濃度每上升10微克/立方公尺,健康餘命減少0.23年,失能調整人年增加0.25年。羅偉成強調,上述研究是系統性的健康監測架構的運用成果,並呼籲台灣應需建立具本土化與長期可行性的健康監測與分析系統,結合HALE與DALY指標,作為未來公共衛生與資源配置的關鍵基礎。

北醫附醫家庭醫學科主任廖乙學。 北醫大/提供
北醫附醫家庭醫學科主任廖乙學。 北醫大/提供
北醫附醫家庭醫學科主任廖乙學指出,臺灣65歲以上長者逾八成罹患慢性病,且常伴隨多重用藥與衰弱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照護成本。當前的挑戰「不是老化本身,而是失去健康的老化」。廖乙學引用兩份研究,美國營養學會2023年研究指出,充足運動、不吸菸、避免飲酒過量、植物性飲食為主、不濫用止痛藥、緩解壓力、充足睡眠、正向人際關係,可以延長24年的壽命;台灣北醫2024年研究也顯示,充足運動、不吸菸、避免飲酒過量、多吃蔬果、保持健康體重,能延長7年的壽命,證明預防醫學的影響力。

廖乙學指出,預防醫學在高齡群體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包含肌少症、衰弱症治療、認知心智與行為功能檢視等。呼籲應落實「老年周全性評估(CGA)」,透過「DEEP IN」架構,系統性檢視認知、營養、感官功能、用藥與心理社會面向,並建議基層應廣泛進行肌少症篩檢(如小腿圍、握力、步行速度),配合運動與飲食介入。廖乙學也提到心理健康與社交支持的重要性,呼籲將心理篩檢工具如迷你認知評估(Mini-Cog)、病人健康問卷(PHQ-9)納入高齡健檢,並在社區建置長者活動與支持平台

社團法人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吳肖琪。 北醫大/提供
社團法人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吳肖琪。 北醫大/提供
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吳肖琪提到,高齡少子女化是工業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老老人(大於85歲)快速增加。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活躍老化」理念,應從健康促進、社會參與與安全保障三方面著手。吳常務理事強調,活躍老化是一項橫跨醫療、家庭與政策的全民運動,需政府與民間協力推動「健康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將健康因素融入城市規劃、交通、教育與就業等領域。具體策略包括推動「銀髮健身俱樂部」、強化社區與偏鄉衛生所醫療量能、培育跨功能照護人才、運用AI與大數據強化照護資源配置效率,導入WHO的「ICOPE整合照護模式」,提供以人為本的系統性照護。營造高齡友善公共空間,營造讓長者願意走出家門的環境。

此外,芬蘭等國際經驗也顯示,依年齡分層設計不同政策,能有效延緩失能、減輕長照壓力,值得台灣參考借鏡。吳常務理事最後強調,結合醫療、長照、社福與AI科技力量,建構「健康城市、友善社區、多元整合」的照護體系,可以減輕家庭與國家財政負擔,慢慢達成全民健康老化的願景。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羅偉成副教授(左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羅偉成副教授(左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社團法人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常務理事吳肖琪、北醫附醫家庭醫學科主任廖乙學於研討會合影。 李炎奇/攝影

【政策建議結論】

一、將健康餘命(HALE)與失能調整人年(DALY)整合性健康指標,納入健康政策與資源分配依據,取代單一壽命或死亡率作為衡量標準。並建立本土化、具長期追蹤能力的健康效益監測架構,提升政策成效的可量化性與科學依據。

二、積極推廣「老年周全性評估(CGA)」與WHO「ICOPE整合照護模式」,並將心理健康篩檢(如Mini-Cog與PHQ-9)納入高齡健檢常規流程,並在社區與基層醫療單位推廣肌少症篩檢工具,達到及早發現、及時介入。

三、積極倡導實證支持能延長個體7年壽命的健康行為(不吸菸、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正常體重、良好睡眠與社交連結),提升全民健康識能。並於各生活場域推廣預防醫學,從源頭延長健康餘命、降低慢性病與失能風險。

四、推動健康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理念,將健康因素融入城市設計、交通、教育、住宅與就業政策中。建構銀髮健身據點與在地健康促進據點,並強化家庭支持與高齡者友善空間設計,鼓勵高齡者走入社區,促進身心健康與社會連結。並參考芬蘭等國外經驗,依年齡分層設計不同政策,延緩失能風險、減輕長照壓力。

五、建立跨部門、跨專業合作機制,整合醫療、長照、社福與科技力量,並導入AI、大數據與智慧健康系統,提升預警能力與照護資源配置效率。打造「健康城市、友善社區、多元整合」的長期照護體系,實現健康老化的社會目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韓系醫美「恆美學」插旗信義黃金地段!現代藝術美學風格打造2層樓全私密空間
下一篇
AI數位醫療平台Guider Care與美國券商合作簽約 朝向Nasdaq掛牌上市邁進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