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784字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所今(21)日主辦「從預防醫學到創新長照模式:超高齡社會的健康餘命提升策略與挑戰」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分享我國健康促進政策落實於慢性病防治現況、健康行為研究、預防醫學對高齡者的影響,以及如何提升健康餘命,減輕長照負擔等議題。
目前國健署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已收案30萬人,有兩成民眾有初步成效。同時,針對高齡健康風險,導入世界衛生組織ICOPE(整合性長者照護)功能評估模式,涵蓋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情緒六大項目,並透過LINE平台推動「量六力」自評工具,提升長者健康識能與自我照護能力。2024年已有32.5萬人接受ICOPE服務,並有4.3萬人納入後續介入,追蹤完成率達90.5%。魏副署長強調,未來政府將持續擴大全齡健康促進策略,希望在2030年前,達成非傳染性疾病與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的目標。
羅偉成並分享兩項關鍵研究成果,其一指出五種健康行為(不吸菸、避免過度飲酒、規律運動、足夠蔬果攝取、維持正常體重)可使壽命延長七年,其中以攝取足夠蔬果增加壽命的效果最大,同時這些健康行為還能降低近三成醫療支出;另一項針對PM2.5的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對65歲以上長者健康餘命具有顯著負面影響,污染濃度每上升10微克/立方公尺,健康餘命減少0.23年,失能調整人年增加0.25年。羅偉成強調,上述研究是系統性的健康監測架構的運用成果,並呼籲台灣應需建立具本土化與長期可行性的健康監測與分析系統,結合HALE與DALY指標,作為未來公共衛生與資源配置的關鍵基礎。
廖乙學指出,預防醫學在高齡群體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包含肌少症、衰弱症治療、認知心智與行為功能檢視等。呼籲應落實「老年周全性評估(CGA)」,透過「DEEP IN」架構,系統性檢視認知、營養、感官功能、用藥與心理社會面向,並建議基層應廣泛進行肌少症篩檢(如小腿圍、握力、步行速度),配合運動與飲食介入。廖乙學也提到心理健康與社交支持的重要性,呼籲將心理篩檢工具如迷你認知評估(Mini-Cog)、病人健康問卷(PHQ-9)納入高齡健檢,並在社區建置長者活動與支持平台
此外,芬蘭等國際經驗也顯示,依年齡分層設計不同政策,能有效延緩失能、減輕長照壓力,值得台灣參考借鏡。吳常務理事最後強調,結合醫療、長照、社福與AI科技力量,建構「健康城市、友善社區、多元整合」的照護體系,可以減輕家庭與國家財政負擔,慢慢達成全民健康老化的願景。
【政策建議結論】
一、將健康餘命(HALE)與失能調整人年(DALY)整合性健康指標,納入健康政策與資源分配依據,取代單一壽命或死亡率作為衡量標準。並建立本土化、具長期追蹤能力的健康效益監測架構,提升政策成效的可量化性與科學依據。
二、積極推廣「老年周全性評估(CGA)」與WHO「ICOPE整合照護模式」,並將心理健康篩檢(如Mini-Cog與PHQ-9)納入高齡健檢常規流程,並在社區與基層醫療單位推廣肌少症篩檢工具,達到及早發現、及時介入。
三、積極倡導實證支持能延長個體7年壽命的健康行為(不吸菸、規律運動、均衡飲食、正常體重、良好睡眠與社交連結),提升全民健康識能。並於各生活場域推廣預防醫學,從源頭延長健康餘命、降低慢性病與失能風險。
四、推動健康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理念,將健康因素融入城市設計、交通、教育、住宅與就業政策中。建構銀髮健身據點與在地健康促進據點,並強化家庭支持與高齡者友善空間設計,鼓勵高齡者走入社區,促進身心健康與社會連結。並參考芬蘭等國外經驗,依年齡分層設計不同政策,延緩失能風險、減輕長照壓力。
五、建立跨部門、跨專業合作機制,整合醫療、長照、社福與科技力量,並導入AI、大數據與智慧健康系統,提升預警能力與照護資源配置效率。打造「健康城市、友善社區、多元整合」的長期照護體系,實現健康老化的社會目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