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3字
為優化國內顯微手術專業職能,國科會轄下國研院動物中心,建置全世界第一個「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利用現場、遠距及串流媒體整合的混成式教學模式,有助於學員們迅速掌握顯微手術的細節和技巧,對藥物測試、新治療技術的發展有很大幫助,且可以大幅地減少實驗動物的犧牲,落實動物實驗3R(取代、減量及優化)。
在測試新藥時,經常會利用顯微手術在小型實驗動物(如實驗大小鼠)身上模擬疾病發生,例如模擬血管栓塞造成的腦中風或心肌梗塞,以測試新的治療方法或血管藥物;模擬腫瘤形成及器官移植情境,來測試新的腫瘤藥物或抗排斥藥。
其他如新的治療技術,例如幹細胞治療、微型藥物傳輸裝置植入等,也常需要利用實驗動物顯微手術來進行前導測試。另外,因實驗鼠育種及人工生殖技術訓練等需求,需要進行體外受精、基因改造及胚冷凍操作,也必須在顯微鏡下執行胚操作以及熟練胚移植等。
為優化國內實驗動物顯微手術專業職能,國研院動物中心延攬在實驗動物顯微手術領域極富盛名的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顯微手術核心設施主任陳怡杰回台指導,建置全世界第一個「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
傳統顯微手術教學是一群學生圍在老師身邊,與老師一起觀看一台顯微鏡螢幕;「互動式實驗動物顯微手術教育基地」採一人一機,利用現場、遠距及串流媒體整合成混成式教學模式,老師在教育基地執行手術,學生可在任何地方透過螢幕觀看,迅速掌握顯微手術的細節和技巧。
教育基地可容納12名學生,當學生執行手術時,老師可同時看到12名學生的操作現況,隨時指正,也可將學生犯的典型錯誤分享到所有學生的螢幕,減少其他學生發生同樣錯誤的機率。
此外,過去要練習實驗動物顯微手術,必須使用活體動物,造成大量犧牲。國研院動物中心為此開發出實驗動物的仿生教具,如皮膚、血管、導管等,讓初學者先利用仿生教具練習手感,熟練後再使用活體動物進行手術,可大幅減少在教學訓練期間犧牲實驗動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