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39字
45歲的康小姐於2015年確診三陰性乳癌,當時一邊照顧小孩一邊接受治療,讓他心力交瘁,沒想到療程結束短短1年多,對側乳房又罹患三陰性乳癌,2022年初癌細胞再度復發甚至轉移,病程進展到第四期。不斷復發的三陰性乳癌宛如甩不開的夢魘,傳統化療容易產生抗藥性,如果再復發,極有可能面臨無治療可用的窘境。
根據國健署109年數據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更是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四名。雖然三陰性乳癌僅占乳癌總體的15%,但因為高抗藥性、高復發與高轉移,五年存活率僅11.5%,讓許多患者確診就如同被判處死刑。
過去大多三陰性乳癌患者的主要治療都是不斷化療,但傳統化學治療容易產生抗藥性,需要經常更換藥物維持治療成效,近年雖然不斷治療方式推陳出新,但事前基因檢測卻限制了患者治療的機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洪進昇指出,只有約30%的三陰性乳癌患者適用免疫療法,能用到化療以外藥物的三陰性乳癌病友堪稱「天選之人」。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指出,40歲以下女性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其他乳癌類型高出53%,而年輕型的三陰性乳癌患者經常處於結婚生子,甚至是育兒的人生重要階段,對患者身心靈影響更為巨大。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根據2019年統計,僅約3成癌友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即時給付,而轉移性三陰性乳癌就沒那麼幸運,能用的藥物少,受到健保核准使用的藥物也少,相對其他的乳癌類型健保資源分配也更少。
陳守棟表示,由於三陰性乳癌缺乏治療標的,無法針對癌細胞進行精準治療,使得三陰性乳癌的治療選擇少,存活期也較其他類型的乳癌更短。經歷近20年空窗,三陰性乳癌終於找到標靶,目前已在歐美獲得核准,並在國際治療指引推薦使用,開啟三陰性乳癌治療里程碑。
張金堅補充說到,現今許多病友對新藥資訊的接收非常迅速,但沒有健保給付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無法負擔高額藥費;很高興看到突破性的治療方式也進入台灣,希望能夠儘速獲得健保給付,幫助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病友減輕治療壓力,並獲得更好的治療品質。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