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阮綜合籲 良好姿勢動作跟「橈神經麻痺症」、「肘隧道症候群」說再見!

骨科主治醫師黃泰元。
 阮綜合醫院/提供。
骨科主治醫師黃泰元。 阮綜合醫院/提供。

本文共1077字

經濟日報 黃啟銘

從事汽車美容的41歲江先生因左手腕無力並無法抬起前來就醫,經本醫院骨科黃泰元醫師診斷為「橈神經麻痺症」,因又稱為「蜜月手臂症候群」,詳問了解:他新婚近半年,常以強壯的手臂擁著太太給她枕著睡,原本清晨醒來伸展身體,痠麻的手就會好一點,但最近症狀越嚴重,難以正常活動。

黃泰元醫師說明:由於橈神經最容易受到壓迫的位置是腋下及手臂的「螺旋溝」,江先生因熟睡中被壓著手臂沒有翻身,妻子頭部重量剛好壓迫這個部位時間過久,造成局部組織血流不足,導致橈神經缺血而暫時性麻痺,產生痠痛、垂手症狀。江先生因為無合併其他神經肌肉韌帶或關節異常,在給予消炎止痛藥物並安排電療、按摩等物理療程,兩周後即恢復正常。

推薦

53歲家庭主婦楊太太左手近期常感到痠痛刺麻、無力前來求治,經檢查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了解病史到:楊太太除了常在沙發上側躺著用手撐托著頭的姿勢看電視追劇,並稱夫妻雖然睡的是King size雙人床,晚上睡覺很體貼先生,為避免翻身吵醒他,習慣縮曲著左手放枕頭上睡。

黃泰元醫師解釋,楊太太因為反複過久肘部屈曲內旋的動作,致使通過手肘內側的尺神經(ulnar nerve)受到壓迫,引起痠痛刺麻、無力的症狀,所幸經檢查並未傷及韌帶、肌腱或關節,她在避免以上的習慣姿勢,配合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接受復健電療、按摩療程,兩周後即恢復正常。

黃泰元醫師指出,肘隧道症候群在40到60歲族群最常見,女性比男性多。手肘彎曲超過90度的姿勢或動作在長時間、反覆性的情況下,導致神經通過手肘處的壓力過大,引起神經性病變,日常生活裡一些長時間彎曲手肘的姿勢,例如趴桌子睡、打麻將、打電腦或滑手機,都容易因此造成刺激、傷害。

黃泰元醫師建議,「橈神經麻痺症」或「肘隧道症候群」的患者,只要停止或避免容易引起症狀不良的姿勢動作,病情症狀就會改善或自行痊癒,而症狀嚴重的急性期,可以服用消炎藥物改善症狀。如果藥物及物理治療都無法改善症狀,就必須以神經放鬆或肌腱轉移的手術治療。民眾日常也可以做以下運動保健:

1.肘神經放鬆法

反手戴眼鏡伸展~手掌向上做出ok手勢,手肘彎曲向內做出反手做戴眼鏡之姿,感覺上肢小指側肌肉緊繃,維持10~15秒,重複2至3次,身體可向左、右側彎來加強伸展,舒緩症狀。

本院復健治療師示範。 阮綜合醫院/提供。
本院復健治療師示範。 阮綜合醫院/提供。

2.橈神經鬆動術

首先,手臂側舉約30度,伸直手肘,手背向前,手腕向內屈曲,頭同時向反方向側。接著,手腕放鬆,手肘微微彎曲,頭回正中央。重複以上兩項動作,來回10下為1組,共2組。

本院復健治療師示範。 阮綜合醫院/提供。
本院復健治療師示範。 阮綜合醫院/提供。

黃泰元 醫師

現職: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醫學士

專長:骨科常見疾病、手部骨科疾病、退化性關節疾病、一般脊椎病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默沙東落實ESG 深入社區關懷病友
下一篇
台灣醫美市場白熱化!貝拉整形外科集團蔡涵任:「深耕KOL獨家培訓,開創新藍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