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21字
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四名,雖然骨質疏鬆症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也因此許多民眾直到意外跌倒導致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症;而嚴重骨折後,可能導致失能臥床,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家庭造成經濟上的負擔。
另根據2020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AACE)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建議,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例如:骨密度小於-3、接受骨鬆藥物治療仍再次骨折、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多處骨折患者等,應優先考慮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提升骨質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更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依醫師專業評估來處方,提供民眾更積極且更方便的治療方式。
推薦
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僅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近年骨鬆治療方式越趨完善,只要遵循醫囑,骨質疏鬆的狀況是可以改善的。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有開源節流的概念,先促進骨質生成以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並持續回診接受治療,遠離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無聲的疾病,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