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86字
從AI主權到出口政策,12位亞太科技與法政專家齊聚史丹佛對話!由史丹佛台灣科技技術研究中心(Stanford Taiwan S&T Hub)與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美國亞太論壇:科技創新與法律政策》專家會議,已於美國時間2025年5月15日在史丹佛大學圓滿成功舉辦。此次閉門專家論壇聚焦三大主題:「開源AI模型對全球科技競爭與技術主權的影響」、「美國關稅與出口管制措施對亞太供應鏈策略的衝擊」,以及「AI合規創新與區域合作機制的新趨勢」。來自美國、台灣、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與澳洲等7國共14位專家齊聚一堂,展開前瞻對話與深度交流。
本場閉門會議由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朱宸佐進行籌辦並擔任主持人。朱宸佐同時為史丹佛法學院訪問學者與史丹佛台灣科技技術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他於會中表示:「本次論壇不僅是促進專家意見與政策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期待透過跨國對話,強化台灣的國際能見度、產業深度與科技戰略上的話語權,推動亞太地區在AI治理與創新合作上的緊密聯結。」
國際政策與地緣戰略:科技脫鉤下的全球再佈局
與會專家首先從國際政策與地緣戰略切入,針對AI技術發展所牽動的全球秩序進行深度剖析。史丹佛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研究員、前白宮資安政策高級主任Andrew Grotto(美國)指出隨著全球科技競爭升溫,美國正朝向更具「交易性」的出口管制政策演進,出口管制可能被更積極地用作外交與經濟談判的槓桿工具,對科技產業與國際企業佈局產生深遠影響。史丹佛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印太地區台灣專案主任 Kharis Templeman(美國)指出美國政府正面臨多重路線辯論,整體政策走向仍存高度不確定性,尤其在人工智慧發展上,更凸顯出「開放」與「謹慎」兩派思維的分歧。前英特爾國際貿易集團首席貿易官Jeff Rittener(美國)指出,全球企業正面臨三大挑戰:不確定性的延續、從貿易戰轉向貿易協議、供應鏈重組壓力加劇,在政策與產業快速變動的情勢下,需重新思考佈局策略與應變機制。華府PIIE資深研究員、前韓國貿易部部長Yeo Han Koo(韓國)指出,韓、日、台三國同時承受美國技術要求與中國壓力,新一屆韓國政府將加速彌補AI產業短板,加速追趕全球AI發展趨勢。國科會駐舊金山科技組主任顏宏偉(台灣)指出,台灣擁有世界級的工程技術與高效製造實力,如何透過科技外交,深化與矽谷在科研資源與人才循環上的交流合作,強化台灣在全球AI創新生態系中的參與與能見度
法規制度與AI治理:建構可信任的法治基礎
針對AI應用所帶來的監管與倫理挑戰,來自亞太各地的法學專家深入探討制度設計與政策創新。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維曾(新加坡)分享,新加坡在AI政策上的核心策略,是聚焦於應用端的落地推動與產業結合。東協國家可能成為中國企業進入西方市場的「戰略後門」,需警惕區域治理真空。澳洲蒙納士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臧正運(澳洲)指出,未來全球可能出現雙軌發展的現象:「標準趨同」與「治理碎片化」並行,導致跨境制度不對稱與執行難題。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實踐大學法律系講座教授張麗卿(台灣)指出,台灣政府正在積極回應國際政策與法規的快速變化,特別關注如何讓合規機制成為企業創新的支點,協助本地產業在數位轉型中取得先機。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前台灣立法委員 許毓仁(台灣) 呼籲,面對區域不確定性與全球能源挑戰,台灣、美國與日本應攜手建立更具韌性的能源與科技合作架構,強化產業備援能力(redundancy)、資源雙重可近性(double accessibility),以支撐AI與先進製造體系的穩定運作。來自香港的史丹佛全球數位政策孵化器研究員、前立法會議員莫乃光(香港)表示,在拜登政府推動多邊合作的當下,台日韓是美方首要AI合作夥伴,但美國政局變化可能導致政策轉向,區域國家須提早因應。
產業實務與企業應用:推動負責任的AI創新
在企業實務與應用面向,與會講者分享AI應用中關鍵的合規策略與實踐經驗。日本Google法務長Yuko Noguchi(日本)坦言,當前的全球監管環境對企業而言極為艱困,如何在順應政策要求與保持技術領先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科技公司亟待回應的戰略挑戰。面對全球監管升溫,日本正探索一條兼顧創新與本土需求的法規路徑,與歐盟AI法案形成互補。實踐大學助理教授、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李睿祥(台灣)指出,台灣應推動三大策略:建構自主開源模型生態系、提升模型透明度與法規接軌、與亞洲鄰國共建可信任的AI倫理合作網絡。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