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71字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今年11月14日至2025年2月14日舉辦首屆光節《顯影祭—夜行現象》。為期三個月的展覽集結了4組傑出校友及4組在校生團隊,透過裝置、錄像與互動媒材創作,邀請觀眾踏入光影交織的藝術世界,感受藝術與日常生活的深度對話。展覽每日17:00至22:00免費開放,地點位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校園。
首次舉辦的光節以「夜行現象」為主題,光影作品在夜晚展現視覺魅力的同時,蘊含對自我、社會的深刻反思。策展人羅禾淋副教授帶領學生團隊共同規劃本次展覽。他們發現,不少住在校園周邊的居民從未參與校內活動,因而希望透過這場光節拉近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距離,促進社區與校園的交流。
南藝大校友作品:經驗與創新
四組擁有豐富展覽經驗的南藝校友,帶來融合個人特色與社會觀察的創作:
1. 有用主張《覺醒》,以巨型眼睛造型展現從無知到自我認知的過程,透過燈光流動模擬眼睛的開合,帶領觀眾探索虛實交錯的視野。
2. 林建志《烏山小蟹》,使用保麗龍廢料創作出自然與記憶交融的形態,呈現廢棄物的再生可能。
3. 禹禹藝術工作室《光場》,利用竹材與複合媒材創造出光影交錯的空間,探索人與環境的情感連結,帶領觀眾進入詩意的幾何光影世界。
4. 張程鈞《依依不捨》,以兩輛電動車「談戀愛」為概念,幽默描繪移工在文化與政策束縛下的日常,探討公平與生活權利。
南藝大在校生作品:跨領域合作
展覽徵件中,選出的4組學生團隊以多元媒材和跨領域合作為展覽注入新能量:1.黃孟凡、謝雨庭、潘保源《類神經網路樹》,模擬人工智慧的神經網路,透過光纖結構與現場行動網路互動,呈現數據流動的視覺效果。2.林亭羽、游子函《她/他說》,運用光柵與錯視技術,探討慾望與社會認同的議題,展示追求虛假需求下的自我迷失。3.黃姿婷、蔡采倫、黃俊凱《日/失常》,以都市中故障燈光為靈感,轉化閃爍律動為聲音,挑戰人類對環境的既定感知,挖掘城市隱藏的訊號。4.黃至瑄、張家軒《光盒》,靈感源於愛因斯坦與波耳的光盒實驗,透過小孔投射光線,將科學理論轉化為直觀的光影詩意。
《顯影祭》不僅展示南藝大在光影媒材上的創新探索,更試圖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打破藝術場域的框架,讓更多人感受到南藝大的獨特能量。每件作品在光影變化間,引發觀眾對現實與虛擬、人文與現代的思考。歡迎大眾蒞臨參觀,體驗夜晚中光影的藝術魔力。
展覽資訊:
-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14日-2025年2月14日
- 開放時間:每日17:00-22:00
- 展覽地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校園
- 主辦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