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20字
當今AI產業蓬勃發展,淡江大學人工智慧學系(AI系)今年大學申請入學吸引了1786名學生報名,相當於全國78187名申請者中每44人就有一人報考該系。錄取率僅為5.87%,反映出該系的高競爭力和受歡迎程度。錄取學生的國文、英文及自然科分數也較去年提升了三倍。
該校AI系成立三年以來,已由1班增為3班,並籌設碩士班,預計於115學年度開始招生。系主任游國忠表示,隨著AI聲勢走高,該系首屆55名大三學生之中,已有4位進入精誠資訊及先構技研實習,另有27位獲學士班先修碩士班課程資格,準備進入該校資工系與該校「 AI+ 」跨域的研究所繼續攻讀碩士學位,「這顯示出學生們對於淡江的向心力強,信心十足」。
AI系重視實踐與應用,鼓勵學生運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激發學習動機。在2024年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舉辦的「AI應用鬥智賽」中,該系有兩組進入決賽,與來自全國的40個產學隊伍展開競爭。游國忠教授帶領的「馬訓冷凝」組參賽題目為「應用RAG技術自動生成業務訪談報告」;王銀添教授帶領的「葛林的AI」組參賽題目為「InnoZERo-發展企業自有之邊緣計算生成式」。
該系學生在「大三畢業展」中展出的17組作品,充分展示了AI技術的應用潛力。包括獲得第一名的「transformer之圖像轉語音盲人輔助系統」、第二名的「基於Transformer的侵權影片偵測系統」、第三名的「基於增強式學習之未知環境探索機器人」,這些作品皆針對現代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了創新的解決方案。
淡江大學教師間的跨域合作也為AI應用增添了新的視角。張麗秋教授帶領學生進行的「以AI推估石門水庫集水區颱風影響範圍」研究,利用長短期記憶模型(LSTM)預測集水區的降雨量,提供水庫洩洪決策的參考,防範天然災害。張麗秋表示,研究成果將可提供水庫洩洪與否的參考,並防範集水區內的天然災害。
自2022年起,AI不再僅是資通訊相關科系的專利,淡江大學在大一通識核心課程中開設了「AI+」與「探索永續」兩門課程,這是該校培養面對永續未來人才的舉措,並呼應該校在2023年獲得經濟部專屬註冊商標「AI+ SDGs=∞」。這些努力使淡江大學在AI教育領域中脫穎而出,為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與成長機會。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