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995字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必修國文課程早已跳脫傳統刻板印象,除了更名為「中文思辨與表達」,讓教師提供更大的創新空間。中文系老師林鴻瑞透過AI技術,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並鼓勵學生利用AI工具進行文本分析和創作。學生們以影音、桌遊、繪本等方式,重現平埔族的故事,獲得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的高度讚賞。
暨大通識中心主任林松柏表示,林鴻瑞多年來在必修課中設計了「船山講古創作」單元,應用ChatGPT、AI文本分析、AI心智圖生成及AI圖片生成等工具,進行國文創意教學。這些工具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和成就感,還深化了學生的思辨和表達能力。
林鴻瑞指出,六年前他開始開設這門必修課時,學生來自不同科系,背景差異很大,授課內容難以周全。於是他將AI技術融入課堂,並輔以社會參與式的課程,讓學生以平埔族的語言和文化為載體,發揮專長和興趣,激發中文思辨能力。結果,學生們給予了熱烈的回饋。
為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林鴻瑞特別舉辦了「船山講古成果發表會」。李佩穎與張庭傭的團隊設計了以巴宰族聚落為主題的桌遊,希望讓人從遊戲中認識愛蘭地區的地理文化。紀品瑀團隊則應用AI圖片生成與配音,將「番婆鬼」故事具體呈現為動態文本。還有學生利用AI文本分析,將巴宰族的咒語集結成圖文並茂的咒語故事集。
學生吳佩儀表示,通過這堂課,她才真正認識到巴宰族,並深刻了解平埔族文化。應化系的王同學也表示,這門課讓他感受到文化傳承的責任,並學會如何利用AI工具來傳承和發揚文化遺產。觀餐系的張同學則指出,原以為平埔族已經絕跡,沒想到通過AI工具的分析後,發現巴宰族文化依然存在於埔里,並希望能夠應用創作成果協助文化傳衍。
林鴻瑞老師強調,透過AI技術賦能,學生們不僅能創作影像、動畫、桌遊、繪本等內容,還能緊扣巴宰族文化的傳說或故事。AI技術不僅走入巴宰族部落,學生們也善用科技解決問題,讓AI成為了學生們的神隊友。這樣的教學創新,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文化傳承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
暨大校長武東星表示,中文系老師能將AI巧妙應用在課程中,特別是依據學生不同的興趣與專長,導引學生透過AI賦能與應用來學習與創新。而學校一直透過各種計劃與資源,鼓勵老師與學生都能投入AI賦能的產學合作或在地實踐。在AI狂潮席捲的時刻,樂見更多非理工科技領域的教授,盡可能將AI賦能與應用到人文社會等領域,也就是數位人文課程的規劃上,讓學生與科技潮流能無縫接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