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77字
這學期剛結束「18週課程改為16+2週彈性運用」,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為首次推動的上課型態,讓教師與學生來採多元、自主、線上、國際對接與創意學習的新型態來進行課程學習,這也讓暨大學生激起學習的火花。
暨大校長武東星談到,校內學生對於16+2的改變有不同的看法,理工科系的同學比較擔心課業的繁重又再加上在同一時間要選課,在比較壓縮的期程中,反而壓力更大。而文科的同學,則認為多元與自主的學習,能更夠激盪更多的火花。
暨大教務長楊洲松表示,有許多的老師指導學生透過直播賣商品、或是拍攝youtube影片、錄製podcast、甚至自己找資料、寫腳本,對於法律判例以及商業策略進行研析。未來,也會製作更多的16+2教學範例給老師參考,也會針對第一次試辦的反饋進行修正,讓接下來的16+2課程規劃能更符合學生的期待。
該校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大四生羅美怡指出,在「教育社會學」的課程中,最後兩週的課程安排,是去蒐集2篇有關教育社會學相關的期刊文章,進行導讀與分析,而對於後面兩週自主學習的改變,羅美怡認為非常有幫助,她也比較喜歡16+2的改變,透過與老師和同學的討論,甚至能夠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暨大電機系郭耀文教授表示,在「微算機原理與實驗」的課程中帶領同學進行實作專題製作。對於管理或人文學院的學生來說,上台報告再稀鬆平常也不過。
郭耀文更點出對於電機系學生有益的地方,他說,最後兩週的彈性規劃,讓電機系的同學設計PPT上台報告,用白話文闡述複雜的單晶片微控器製作與組合語言程式設計,的確是專業課程以外重要的訓練。
而資訊工程學系主任陳恒佑強調,16+2對老師來說不見得比較輕鬆,甚至花更多的時間將較為進階的課程製成MOOCs磨課師,放置於youtube中。對於學生而言,則有自主與反思的時間。未來期待能夠更為彈性,將這樣的彈性教學放在學期中,早一點開啟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能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