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58字
碳中和供應商益珂環能總經理周家豪認為,環境部最近公布的碳稅徵收三子法,對於台灣科技製造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競爭力將帶來不利影響。他指出,環境部現行的減碳政策著重於以大帶小來減少碳排放,將資金留在台灣,此策略無助於提升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周家豪指出,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能源(發電)在台灣的碳排放來源占比最大。目前燃煤發電占整體電力結構42.24%,再生能源不到10%。儘管經濟部調高2030年再生能源比例至30%,但未來6年實現的路徑並不明確。
台灣的碳稅政策參考新加坡的制度,規定國際碳權的占比接受度僅5%。但科技製造業在新加坡的經濟占比僅約1.6%,遠低於台灣的32.9%,意味著台灣科技製造業的出口依賴度比新加坡高20倍,達到95%。面對2026年歐洲實施CBAM和美國CAS碳關稅,及國際供應鏈要求減排,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是否足以支撐產業面對國際供應鏈的要求,值得深思。若未有合宜的碳稅法令與能源政策時,問題將更加嚴峻。
相比英國的能源政策顯得相對完善。英國不僅依據能源管理系統全面規畫再生能源和風力發展,近年還開發了碳捕捉技術。蘇格蘭電力公司甚至啟動海底電纜計畫,將綠電輸送至法國,促進全球碳資源(Carbon assets)流通,助力減排。
反觀台灣,太陽光電所需的土地取得困難,中央與地方政策不同步,土地開發規則混亂,導致收購價格被炒高至公告地價的數10倍。地方勢力干預不時引發暴力事件,黑金弊案頻現,以及EPC工程廠商、地主房東及資金方在公標案的利益糾葛,都使得再生能源政策難以落實。
周家豪表示,為減緩氣候變遷,減碳為全球共識。能源政策與碳稅策略在未來兩年將影響台灣科技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存續與競爭力,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將面臨邊緣化的風險。企業在應對危機時,應根據自身商業模式,進行中長期的減碳規畫。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