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264字
掌握民眾對於水資源管理認知與態度,提供政府施政參考,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28日發布第二屆水資源民意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儘管民眾了解水資源的重要,也認同調漲水價抑制用水量。不過對台灣水資源現況的了解不足,呼籲相關單位強化溝通,增進民眾對相關政策的認同與支持。
TAISE董事長簡又新表示,氣候變遷影響水資源來源與運用,尤其台灣受限地形等天然環境因素影響,水資源議題更應該審慎面對。連續兩屆調查發現民眾對於水資源的態度多與自身生活經驗相關,然而認知和事實並不完全相符,藉由民調可讓政府更了解民眾想法,進而建立共識並找到合理解方。
「不知道水從哪裡來?也不清楚水往哪裡去!」TAISE執行長顧洋統整兩年民調發現,民眾對台灣水資源的來源與用途認知與實際狀況完全相反。像是「台灣水資源主要來源」實況依序是河川水、地下水和水庫蓄水,不過不分地區民眾都以為「水庫蓄水」是最主要來源;而在「用水三大類別」上,最大宗是農業用水、其次民生和工業用水,但民眾卻一致以為工業用水最多,農業用水最少。
顧洋分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誤解,可能來自缺水時的政府發布訊息相關,大家總是報導各水庫的蓄水量、但不會留意河川乾涸情形,關注焦點也只集中工業大戶的缺水危機,長久累積形成錯誤印象。另一方面,調查也發現,教育程度愈高民眾愈了解農業的重要,不支持在缺水時移用農業用水支援工業和民生用途的作法,值得政府參考。
降低氣候變遷的影響,穩定水資源開發方案成了必要的調適之道。本次民調顯示,58.1%民眾最認同以「科技造水」作為水資源開發方案,更有九成以上認為工業用水應該優先使用海淡水或再生水﹐九成五以上更支持經過二級處理後的再生水,可以作為沖廁、澆花、清洗等非與人體接觸用途使用。
解讀民眾對於「科技造水」的態度,前水利署長、中興工程顧問董事長陳伸賢認為政府可以更大力鼓勵工廠增加海淡水或再生水規模。他提到,隨著科技造水技術提升,成本和造水帶來的能耗都已經逐漸下降,水利署也已經推動相關政策,要求工廠大戶必須使用一定比例海淡或再生水,將來發展AI科技帶來更大用水需求,科技造水勢必成為一條必走之路。不過顧洋也提出,目前學界已經開始研發新式冷卻設備,可望直接從製程減少用水。
供水無虞以外,水質和水價也是一般民眾關心的焦點。調查顯示,68.5%民眾對自來水的水質普遍滿意,尤其北部地區,因為翡翠水庫的水質不錯,整體滿意度又較南部民眾更高。而在水價方面,目前國內平均每度水價11.06元,調查發現八成民眾同意調漲,可接受調漲範圍以每度12-14元最多。
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鍾朝恭比較,目前鄰近南韓、香港、日本水價每度16-28元,歐美國家則為50-70元,台灣水價只高於印度的每度4.1元,然而印度的水質並不理想。由此可看出民眾多願意適度調整水價以享受更好、更安全的服務,只是過程仍然必須強化溝通以取得社會共識。
這項調查於今年6月14-19日的平日晚間以市內電話訪問全國18歲以上民眾,在95%信心水準、抽樣誤差正負3.1%之下,有效樣本為1000份。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