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政策變數多 再生能源發展最大阻力

本文共795字

經濟日報 翁永全

企業對綠電需求強烈,但太陽光電併網速度遠遠落後市場期待。檢討其原因,市場進入門檻不高,且經自由發展多年,大小業者都能進場,演變成群雄卡位、各據一方的局面,以及互相牽制的後遺症。

不少案場受制於土地及饋線整合不易,計畫難以推進,開發時程一再延後,併網遙遙無期。有時則是業者規模小,財力不繼以致開發案難以持續;或因高價求售不成等原因,淪為不上不下的「爛尾」僵局。

即使是雲林、台南等一級戰區,不少大面積土地開發案也因此胎死腹中,成功率竟只有2成。業者指出,饋線及土地為太陽光電的重要資源,只要一項未齊備,就無法成案。業者建議,應該重新清理戰場,特定專區要拉高門檻,避免過度嘶殺與不當被盤據,導致推不動、業者虧本出場,出現坑坑疤疤的結果。

電業為特許行業,中外皆然。政府為實現2025非核家園,轉而推動再生能源,光電產業首當其衝,在達標壓力下,無不使出渾身解術但仍困難重重,業者感嘆要擺平諸多問題及地方抗爭勢力,往往還是需要苦心溝通 協調;直言太陽光電的目標遠大,看似前途光明,業者卻如同身處玻璃屋的昆蟲,四面迎光,但四處碰壁,無法振翅高飛,走不出康莊大道。

光電案場除了銀行支持,業者也要具備相當財力,才不會淪入資金不繼、玩不下去的地步。在開放的自由化原則下,特定專區應對業者的股本、人力、技術能力等限定資格,符合條件下才給予進場門票;業者掌握案場容許的數量,是最直接的實力指標,也可列入評估。

在國外,若不具備相當規模,難以進入電力事業,台灣卻是例外。地面型及漁電成為案場主要型式,業者主張,遴選大型廠商、採一區一家不踩線,或拉高門檻,以利案場順利進行。這不是開先例,只是複製成功的經驗。

如此一來,市場將出現再一次洗牌重整,並趨向大者恆大,但這是所有產業共同的現象,中小型太陽光電業者則可在數量可觀的屋頂型找到戰場。把廠商放在對的位置,避免「小孩玩大車」,可讓案場開發推進更有效率,去除併網的瓶頸。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曜盛能源2.5MW儲能電廠開工動土 電力調度再添助力
下一篇
優勝奈米提出電子資源物的低碳環保循環技術 深獲國際企業肯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